【財經觀點】企業菁英加入財經內閣,啟動2024新政局

企業菁英加入財經內閣,啟動2024新政局

 

文:陳厚銘(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特聘教授)

 

隨著520新政府即將上任,宣示以行動創新作為治理國家核心策略的準總統賴清德,與準行政院長卓榮泰攜手,為新內閣聘任了多位無黨籍色彩的專家學者和產業界菁英,體現「民主大聯盟」理念。這個跨黨派、跨領域、跨世代的內閣成員組合,雖然被在野黨揶揄為「賴友友」,指稱新閣員必得先信「賴」,才能得到青睞。但是,多位產業界菁英入閣依舊可說是臺灣自實現民選總統以來,最令人耳目一新,相對有所期待的人事布局。

 

經濟的蓬勃發展不僅是社會繁榮的關鍵,更是國家永續發展的基石。在全球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臺灣只有不斷提升整體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才能確保在國際舞臺上屹立不搖。然而,臺灣目前面臨著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問題,經濟和產業的發展受到嚴重限制。要徹底解決五缺問題,必須跳脫過去的政策框架,創新思維。

 

賴清德一反前例,成功說服多位企業界菁英擔任財經部會掌門,政治新人應該可以期待能夠為公部門帶來政治新思維與新氣象。他們出身產業界,深刻了解產業的需求和挑戰,相信足以提供新視角因應臺灣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困境,擘劃有效的解決方案,並以企業發展的實務經驗,協助政府精準掌握產業脈動;以注重效率的企業精神,提振政府的運作能量與執行力。

 

但是,企業菁英們就任行政閣員,也勢必要面臨官僚體系所帶來的各種挑戰。公共部門與私營企業之間根本上存在顯著的文化差異。企業員工可能因為績效不彰遭遇解雇,公務員則多半只要不逾越法律界線,便可以長青不朽。因此,企業可以倚仗專業和效率,當策略或計劃訂定,領導者只要指令下達即全線貫通,相關人員必須即起即行,全速解決問題,完成目標。相較於公部門一切必須依法按部就班,層級節制,關卡縱橫。閣員必須面對比企業更多複雜的因素,例如權衡公眾利益、處理立法議題等,還要應對立法委員友善或不友善的犀利質詢。

 

公務員不受任期壓力,而政務官則需要在有限時間內推動政策。他們必須快速適應環境,融入團隊,將企業經營經驗轉化為政務管理實務,以提高各部會的凝聚力、績效和生產力。政治智慧和人際關係是施政成敗的關鍵,棄商從政的新進政府官員們執柄處事,卻不再是令行禁止唯我獨尊的企業老闆。企業界的菁英們是否能適應政府官僚文化,在政治舞臺上發揮所長施展才華,心態的調整是第一要務。

 

智慧經濟時代的來臨,創新和行動力是經濟轉型成功的金鑰。透過持續的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轉型以及人才培育,臺灣才能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新政府甘冒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損兵折將的風險,延攬企業菁英執掌重要部會,是邁出開創新局的第一步,期待未來的四年間,新政府步步躍升,能確實展現出創新的作為,為臺灣揭開智慧經濟時代的閃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