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企業面對通膨時代的挑戰及因應
文: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一、前言
今年(2024)年初以來,基本工資調升,4月又面臨電價調漲,再加上最近人力短缺、少子化的問題,也帶來勞工成本的上升。因此,企業的經營成本勢必大幅增加,如何因應挑戰是必須正視的課題。
在國際上,地緣政治、紅海恐怖攻擊帶動的原物料漲價、油價上漲,導致美國的消費者物價進一步下降至2%以下有所困難,日本也在日幣價位偏低下,進口物價上漲帶動的物價上升,也有不少的通膨壓力。
臺灣方面,過去十年來長期的平均物價在1%左右,但在基本工資、油價、電價上漲的情況下,今年的平均消費者物價(CPI)也都在2%以上。如果經濟成長情況沒變之下,未來臺灣中長期的物價可能會維持在1.5到2%以上。面對通膨上漲的情況下,企業如何因應經營的挑戰,值得重視。因此,本文首先探討臺灣通膨的現況,其次探討企業的因應對策。
二、臺灣通膨的現況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的第一季通膨報告,通膨率為2.34%,雖然較原先預期的2.58%漲幅縮小,但隨著四月電價調漲,企業經營成本上漲,部分轉嫁給消費者,進而帶動另一波的物價上漲很難避免。以下我們針對電價調升對物價的可能影響,以及國際間通膨的走勢來觀察物價有沒有下修的可能性,最後預測臺灣物價的走勢。
(一)消費者物價(CPI)上漲的現況
根據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第一季至第四季的物價漲勢分別為2.58%、2.08%、1.62%,以及1.12%。不過,考慮到事業電價的調漲通膨率在第三季能否回到2%的警戒線以下,仍待進一步的確認。
(二)電價調漲對物價上漲影響
根據中央銀行的估計,電價調漲對物價的直接、間接影響合計為2.4%左右。而另一份預測,則認為直接、間接影響高達3.6%。不過,目前根據台電的營運狀況,如果損益兩平,電價至少還要漲40-50%。當然,政府不可能讓台電一下子漲足。但是後續的漲價效應,仍值得觀察,再加上每次漲價背後的預期心理漲價因素,更不容小覷。另一方面,花蓮地震帶動的物價上漲,以及服務業價格的黏著性,都使得物價在短期下降有其困難度。
(三)國際通膨的走勢
國際間對通膨走勢最大影響莫過於美國。美國今年3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升幅比預期來得高,高年增率3.5%,核心CPI的年增率則達3.8%。背後的因素與地緣政治、紅海恐攻帶動的原物料跟油價的上漲,以及服務業價格(如房租、通訊娛樂、食物的費用等)的僵固性有關。而CPI居高不下的結果,美國降息的時間可能延後、降息的頻率減少,可能會對全球經濟成長動能帶來衝擊。
(四)2024、2025年通膨率的預測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在四月份發布的景氣預測,2024年第一季到第四季的通膨成長率分別為2.22%、2.37%、2.33%及2.27%,幾乎都維持在2%以上。2023年全年的通膨率預測為2.30%,2025年則有可能降低至2%以下,來到1.95%。不過,臺灣的電價仍有調升的空間(因為根據估計,如果欲彌補台電公司的虧損,至少還要再漲價40~50%,雖然政府不可能讓臺電一次漲足),以及服務業易升難跌的黏著性,未來能否順利降至2%以下,仍值得進一步觀察。
三、企業的因應策略
在臺灣的CPI有可能長期維持在2%以上,加上未來後續的電價可能調整、國際原物料、油價的漲升,都使得物價易升難降,企業如何因應呢?
根據DHL(2022.7.17)發表了一份〈中小型企業對抗通膨的七個方法〉(7 Ways Small-Business Owners Can Cope with Inflation),主要的因應方法包括:第一,精簡自動化流程。第二,分析獲利率。第三,改善生產力。第四,可行時刪減支出。第五,開始囤積供給。第六,審慎調漲價格。第七,準備迎接新客戶。以下我們分別加以說明並延伸分析。
第一,精簡自動化流程:面臨勞工成本高漲以及物價上漲,企業從事自動化,改變排程、接單、開立帳單或收款。欲進行自動化流程,就必須進行科技設備及軟體的投資,成本的考量相當重要。不過,就目前通膨的趨勢考量,如果電價跟勞動成本都是長期的漲升趨勢,那麼投資AI、自動化設備就有它的效益存在。同時,如果善用政府的相關資源(如智慧機械、AI設備導入的投資抵減、租稅優惠等),則可以降低部分的成本。
第二,分析獲利率:由於電價、勞工成本的上升,因此如果公司有些產品項目、服務獲利率比較高,就比較容易負擔成本的上升。有鑑於此,公司投入更多資源開發,提高獲利率比較高的項目或服務,並適度降低獲利能力比較低的項目、服務,也是個可行之道。
第三,改善生產力:預改善生產力投資AI等相關科技設備、軟體,或者是加強員工的訓練,又或提高生產線的效率、服務的效率都是關鍵。
第四,可行時刪減支出:縮小公司的廠房設備或辦公室減少支出,或者是尋找比較便宜的替代原料、零組件都是可行之道,但不能降低產品的品質或服務的品質。同時,也不能因為為了降低成本,而大幅刪減員工。因為員工是公司的資產加上目前勞工短缺一旦開除員工,可能就一去不復返。守住核心競爭力、守住核心員工也是公司成功的關鍵。
第五,開始囤積供給:理論上,如果原物料或零組件會隨物價而上升,現在開始囤積部分的材料、零組件是必要的。但如果訂單不明,囤積零組件、原物料也是筆龐大的成本。因此,如何尋求訂單跟原物料囤積的平衡點相當重要。甚至可以考慮到急單、短單,但利潤率不高,而且也非長期客户的單子盡量避免答應。有鑑於此,將客戶的訂單分類,包括短期、中長期,利潤率高、低的客戶,如此在高通膨時代才足以因應。
第六,審慎調漲價格:當然,調漲價格把部分成本上升轉嫁給消費者是可行的。但要考慮到企業、廠商本身的壟斷能力,如果轉嫁太多成本,很可能讓漲價較少的競爭對手有機可趁。就算公司本身有壟斷力,但一下子漲價太多也可能會嚇跑消費者。因此階段式的漲價也是考量方式。反之,如果是較小市占率企業,或許維持價格、維持品質來搶些市占率,也是另類的思考方式。
第七,準備迎接新客戶:如果公司本身有競爭力,價格比競爭對手低的時候,或許趁機可以開發一些新的客戶及利基市場。
除了前述7種方法之外,本文另外提出幾種因應的方向:
第一,節能減碳畢其功於一役。最近節能減排蔚為潮流,加上電價的調漲,因此,致力於節省能源,淨零排放的設備,不但有助於節省能源,而且可以提升公司的形象。當然,投資淨零排放設備,成本會上升,這時候必須要善用政府的資源,包括租稅優惠、補助、輔導等來降低投資的成本。
第二,尋求新的市場、高附加價值領域來對抗通膨。分析新的市場,高附加價值的市場,取得較高的利潤,就可以負擔通膨的成本。或者切入高齡人口的市場、高資產人口的市場,也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潤率。
第三,外包/跨界合作。若干公司自行生產的成本較高,這時可以委外生產、降低成本。其次和其他公司合作、跨域合作,有機會爭取到比較高附加價值的項目或服務,提高利潤來對抗通膨。
第四,研發創新新產品、新應用或新的商業模式,提高利潤率。新產品、新應用、新商業模式比較容易吸引消費者、維持較高的利潤率,降低通膨對廠商的威脅。
當然政府也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例如美國<降低通膨法案>,提供相關的租稅優惠、補助來降低企業的成本,也是對抗通膨的一種好方式,值得政府參考。尤其是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針對潔淨能源、醫療保健及稅制改革三個面向提供租稅優惠、補助,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這些政策不但可以降低企業、民眾的負擔,也對相關產業發展有正面的效益。
另外,企業的業外投資也可以對抗通膨。例如著名的經濟學家Jeremy Siegel的研究結果顯示,從1802到2021年的這200多年期間,各類資產的報酬率,分別為:股票比通膨高6.9%,債券比通膨高3.6%,國庫券比通膨高2.5%,黃金比通膨高0.6%,現金比通膨低1.4%。代表黃金雖然是抗通膨的好資產,但長期而言,股票與債券才是對抗通膨的最佳資產配置。因此,企業如果有一些閒置的資金可以投資一些股票、債券,尋求業外收益,也是對抗通膨的好方法。不過,目前債券因為美國遲遲不降息,以至於乏人問津,殖利率頻頻升高,也值得注意。
四、結語
在基本工資調漲、電價漲升以及原物料、油價高漲的同時,臺灣的長期CPI已由過去的1%調升到1.5~2%以上。在長期物價上漲的同時,企業必須有好的經營模式才能因應成本高漲的挑戰。雖然電價的上漲對物價的上漲只有3.6%左右的影響,但是不能忘了預期心理,以及後續電價、油價的可能上漲,也是物價上漲的不可控因素。因此企業必須有嶄新的策略才能因應挑戰。
主要的策略包括:(1)精簡自動化流程;(2)分析獲利率;(3)改善生產力;(4)可行時刪減支出;(5)開始囤積供給;(6)審慎調漲價格;(7)準備迎接新客戶;(8)節能減碳畢其功於一役;(9)外包/跨界合作提高利潤分擔成本;(10)創新產品或創新商業模式、尋找新市場提高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