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中貿易戰2.0對全球供應鏈之影響
文:林俊宏(逢甲大學財法所教授兼公司治理中心主任)
1、美國主張
美中貿易戰源自於2016年美國前總統川普當選後對中國的經貿政策,改變了美中貿易的格局,由於美國對中國貿易逐年嚴重逆差,川普當時以「美國優先」競選時的口號,吸引大量選民,川普認為美中之間有嚴重不公平貿易的問題,並就智慧財產權、創新科技等,展開「301不公平貿易調查」,在調查認定後以備忘錄型式對中國輸美價值34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額外25%的關稅,以迫使中國政府改變對美國不公平貿易的行為,但中國卻也同時祭出相同反制手段,也吹響起美中貿易戰1.0的號角,短短幾年,美中之間有超過12%的稅率變化,雖然美中貿易戰屬於雙輸局面,但一般認為結果對中國更為不利,根據估算,美中貿易戰1.0對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美國的三倍。
2020年拜登執政後,延續了川普的貿易政策,除了301貿易法案,還宣布對中國AI創新、綠能科技等產品加徵關稅,其中更針對電動車課徵高達100%關稅,雖然美國自中國進口的電動車數量不多且巿佔比率很低,對美國實質影響不大,但美國措施被視為警示意味濃厚。尤其今年適逢美國總統大選年,兩位總統候選人紛紛高揭「抗中」旗幟,例如川普宣布若當選將對在墨西哥生產的中國電動車課徵200%關稅,並公開提議切斷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和中國獲取美國技術進行調查,並不斷加碼拉高對中國關稅稅率最高至60%。面臨來自中國低價產品競爭、美中高端科技競賽及美中地緣政治博奕下,因受大選因素催化,美中對峙態勢持續,而美國兩黨強調貿易保護政策越來越強硬,因此未來不論拜登或川普當選,「美中貿易戰2.0」恐將難避免。相較於「美中貿易戰1.0」,此次「美中貿易戰2.0」關稅進階版措施,更強調若中國無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繼續對外傾銷廉價商品,美國勢必更加強力反應,屆時「美中貿易戰1.0」將比原先「美中貿易戰2.0」更加激烈。特別是美中若再次爆發貿易戰,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將再大幅貶值,而對中國來說,如何避免人民幣劇烈波動,同時要保持中國商品的海外競爭力則至關重要。
2、中國困境
隨著1990年代起全球自由貿易興盛,「中國製造」以低價競爭力席捲全球,使中國出口快速成長,對各國製造業也造成衝擊,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更因此為美國消費者帶來物美價廉的商品,但也造成美國製造業就業機會大量流失,根據美國統計,大量的低價中國商品讓美國失去200萬至240萬個就業機會。美中貿易戰已經持續八年,過去中國產品是以「低價低階」的勞力密集產品為主,COVID疫情過後,中國加大力度推動出口以重振經濟,「中國製造」再次衝擊全球,但對比上一波勞力密集產品,新一波是由中國長期培植的減碳及綠能科技產業引領,包括電動車、鋰電池、太陽能板等新世代產品,及攸關國家安全的鋼鐵製品及造船產業。這些產品雖非最尖端的科技產品,但仍有相當的技術含量,中國憑藉價格優勢,對美國巿場形成很大威脅,除了要因應中國進口產品對美國的衝擊,還要在高科技領域全力圍堵中國技術擴張,包括綠能、造船、鋼鐵等產品加碼懲罰性關稅,成為美中貿易戰2.0起火點。
近年來,中國製造廉價商品大幅傾銷全球,加以人民幣走弱,導致產能過剩問題持續惡化,也因低消費占比及內需不振,中國產品滯銷使其經濟陷入困境,但中國仍專注於生產以維持巨額貿易順差,而非採取提高內需、刺激消費等政策解決困境。美國指責中國產能過剩的外溢效應,對全球造成負面影響,中國則強調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仍幻想擴大出口以重塑經濟模式。在美國目前貿易保護主義非常濃厚之際,中國憂心美國大選之後將引爆新一輪的美中貿易戰2.0,因此正在保留刺激力量,有別於美中貿易戰1.0,美中貿易戰2.0湧入外國市場的中國產品以帶有技術成份的產品為主,包括電動車、晶片、機械、太陽能等,美國於此時若不奮力迎戰,則有可能危及其全球科技領先地位。此外,面對美中貿易戰2.0的開打,中國雖然已經開始將出口轉向至歐洲或開發中國家以分散市場,但若失去美國市場,將對中國希望透過大幅出口使中國脫離經濟谷底的戰略受到打擊。雖然美中貿易戰的本質上是經濟問題,但中國為了報復,不斷拉高對美國產品的關稅,使得貿易戰延伸到了國家競爭力的政治問題,美國亦開始關注中國科技實力對全球的威脅,如中國在5G、AI等長足的進步,美國也因此加大力道調查中國在智慧財產權對美國不公平的對待,以免危及美國獨霸的國際影響力。
3、全球產業供應鏈的改變
過去中國的改革開放,及WTO貿易協定的簽定,使全球供應鏈的結構逐漸走向一體化,以中國產品分銷至全世界為主要的運作模式。然而近幾年來,全球產業供應鏈結構,受到美中貿易戰衝擊,加上隨後的COVID疫情的影響,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球產業供應鏈結構從美中貿易戰之前,只講求以最低成本建構全球供應鏈,到考量在夥伴國家生產的安全問題,及降低供應風險的供應鏈韌性的建立。尤其是美中貿易戰演變至今已由原先純經濟的問題,變成政治的問題,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深切體認到除了成本之外,若因晶片等高端科技產業出現了斷鏈的慘況,將衝擊各個產業層面,才讓美國意識到「供應鏈安全」是不可忽視的關鍵,即成本並不一定是供應鏈建立的主要考量,如何在理念相同的夥伴國家生產,才是更重要的選擇。
其次,美國指控中國對關鍵產業長期補貼,協助國內企業取得成本競爭優勢,因中國產能過剩,形成不公平競爭。但中國認為美國刻意曲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因為中國認為綠能產品有助於推動節能減碳。中國也主張各國對中國補貼的指控脫離事實,並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控告美國歧視中國產品,中國也加強反傾銷措施的力道,例如對美國化學產品課徵高額反傾銷稅,以報復美國。在美國帶領下,歐盟也啟動對中國電動車的補貼調查,使戰略產業達成去中化的效應,以形成供應鏈「與中國脫鉤」政策。全球企業包括中資企業開始改變選擇供應商的決策因素,大舉往東南亞、印度、墨西哥等地遷移,以滿足美國為主的客戶需求。然而,即使廠商因撤離中國而在美國巿場獲益,但因中國本身即是一個極具消費力且龐大的市場,且中國長期把持部分關鍵產業,例如電池用石墨市場,使美國要組織去中化的供應鏈,有其難度,且中國透過當地投資設廠方式提高當地產品佔比,使美國若要拿產能過剩對中國祭出懲罰性關稅,都可能造成美中兩敗俱傷,亦可能引發地緣政治與財經風暴。
4、中國取消ECFA對臺商的影響
之前因蔡政府時期兩岸關係膠著,中國曾就臺灣輸往對岸逾2,500項商品進口進行貿易壁壘調查,稱違反「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有關規定,並公告中止12項石化產品關稅減讓,成為第一批叫停的ECFA早收清單項目。其後,2024年臺灣新總統就職後,兩岸關係持續惡化,中國以臺灣仍未採取有效措施取消對中國的貿易限制、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等為由,再度宣布中止ECFA早收清單關稅減讓,對原產於臺灣的134項進口產品,中止適用ECFA協定稅率,主要涉及包括紡織、機械、鋼鐵及金屬、運輸工具等產業,使其需面對1至12%不等的關稅。第一波取消主要針對石化業,衝擊較有限,第二批中止優惠關稅產品則涉及多項產業,包括機械與汽車零件等關稅,會延伸衝擊到許多臺灣中小企業,為了規避關稅,臺商因應之道或將轉往中國設廠,或將部分半成品先運到中國加工轉出口,但迂迴規避方式對廠商成本或將造成影響。
另一方面,美中貿易戰也驅使許多臺商返臺投資,因美方要求部分科技產品進入美國巿場需非中國生產的產品,因此許多廠商由中國返回臺灣生產,例如這一波使臺灣生產的伺服器出貨量達全球九成,相關資訊零組件等也大量返臺生產,強化了臺灣在資訊領域上的地位。疫情期間,受惠於疫情對臺灣的影響不大,使得臺灣對外出口開始爆發,相比美中貿易戰之前有相當幅度的成長。除了臺灣本身出口強勁外,臺商於美中貿易戰後也由中國大舉遷移至東南亞國家設廠,如製鞋、成衣、金屬加工、民生用品等產業,避開了美中貿易戰的傷害。
在科技產業方面,美國考量降低全球供應鍵在中國單一國家生產的風險,積極籌組新的且更為安全的全球供應鏈,包括日本、韓國、臺灣、澳洲、歐洲等理念相同的夥伴國家來生產,以保障供應鏈在夥伴國家生產的安全,而我國目前即在美國佈局的夥伴名單中,由於美中貿易戰演變成政治的問題,改變了全球供應鏈的樣貌,美國十分重視我國在晶片等高端產業的地位,我國也受惠於相關產業的發展,使臺灣企業可憑藉自身技術、高科技人才、資金充沛、全球化經驗等優勢,因應AI與晶片的議題將臺灣推上國際供應鏈的重點基地,即便面對中國取消ECFA造成對我國部分產業的衝擊,所受影響相對較少,至於未來在美中貿易戰2.0的對抗,臺灣似乎也已經選邊站在具有相同理念和價值的一方,此次的全球經貿局勢發展,或者對臺灣有其利基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