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少子化與企業缺工下的高教經營戰略

少子化與企業缺工下的高教經營戰略

 

文:陳厚銘(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名譽教授 / 臺北商業大學全聯講座教授)

 

臺灣在人口結構快速變遷下,嚴重少子化帶來高教經營和企業人力短缺的雙重壓力。預計到117學年,大專院校的新生人數將大幅減少至15.7萬人,許多高等教育機構,特別是私立院校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招生困境。同時,勞動力的短缺,使臺灣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也受到嚴峻考驗。為了應對這些挑戰,臺灣的高等教育機構必須利用區位優勢積極尋求在地創新策略,提升教育品質,才能拓展生源,而企業則可以思考與高教資源鏈結,進行深度產學合作,協同發展共創價值並獲得可用人才。以下幾項方案或可以做為高教突破經營困境的參考:

1.  推動終身學習學位課程
隨著科技和產業的快速發展,樂齡族群與熟齡族群生活裡遭遇的新知識和新技能也日益增加。針對這些族群設計專門的學位課程,不僅能滿足他們進修需求,還能拓展學校生源。課程除個人成長、文化傳承、在地特色外,可涵蓋人工智慧、大數據、雲端運算等前沿領域,並提供線上與實體相結合的彈性學習模式,提供學員豐富的知性退休生活,也提升學員二度職業生涯的能量,裨補企業人力資源,強化整體社會競爭力。

2.  為企業量身打造專屬產業專班
與企業產學合作,依不同行業和企業的需求設計客製化的產業專班,為企業打造專業人才培訓基地。藉強化教育與產業的鏈結,縮小理論與實務應用的落差,並儲蓄企業的研發與品牌行銷能量,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高教技職院校即可配合教育部新近提出的「3+2新五專模式」,向下與高職共構課程,橫向積極媒合產業需求,建構升學與就業一條龍模式,不僅學校可以獲得穩定生源,學生可以獲得更大就業競爭力與就業機會,企業也可以獲得人力短缺問題的緩解。

3.  擴大國際學生招生
擴大國際學生的招收規模是因應少子化,開拓生源的重要蹊徑。同時,國際學生可以促進校內多元文化交流,繽紛校園氣象,更可以提升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程度。但出國留學常見的困難是語言與經濟,學校應有專責輔導策略,才可能吸引較大量國際學生。政府則可以研擬放寬移民政策,讓優秀的外籍學生完成學業後容易居留,成為臺灣勞動力的生力軍,或成為臺灣企業儲備派駐其原居住地的幹部,解決企業外派人才難求的問題,並可藉其對當地的熟悉增強臺灣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4.  建構教學特色,培養專業技能,重視就業輔導與校友職場成就
在智慧創新發展的基礎上,各校必須先尋求自己的利基,建構教學特色,塑造品牌印象,才可能創造招生長紅。日本近畿大學便是以「近大的畢業證書或許不能為畢業生加分,但在近大學到的東西,卻能讓畢業生在社會上立足生存」為號召,強調實作勝於理論,從成功以鮪魚養殖與多元行銷產學合作優勢開始塑造品牌,從原本招生末段班翻身,至今連續9年蟬聯日本報考人數第一,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8%以上,其中超過60%受雇於大型企業。就學即就業保證,學校成為企業最愛,自然成為學生就讀最愛。積極輔導就業與彰顯校友職場成就,是學校受學生青睞不可忽視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