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老都更重建更應重視安全品質
重建後的建築如何住的安心放心?
文:戴雲發(Alfa Safe耐震系統工法創辦人、社團法人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
臺灣位處地震帶上,地震發生頻率高且有感,卻也迫使國人逐漸正視危險老舊建築物耐震不足的問題。危老都更重建如同在和大地震賽跑,老舊房屋的不安全是在於早期設計法規與施工品質不夠完善,結構分析程式計算工具也比較不足,甚至於有些是用手計算的,不僅耐震程度不合現行規範,其結構韌性不足難以抵抗強烈的地震搖晃,當超出建築物可以忍受範圍時,房子就會倒塌。
隨著時間推移,臺灣老舊房屋比例不斷在攀升,早期大多數的房子都是低矮建築設計,也沒有規劃耐震強中弱的設計,全臺灣的建築抵抗地震力都相同,房子只要「堪住」就好,之後才開始有區分強、中、弱震區做規劃設計,因此老舊房屋普遍抗災抗震能力不足、也缺乏完善的消防安全設施。尤其臺北盆地內的老舊建築,受土壤液化及盆地效應影響,地震力被放大,原本就不安全的老舊建築更容易造成倒塌。
n 許多人常有的迷思:
1.認為自己的房子當年撐過了921地震,就代表一定堅固沒問題?!
這其實是不對的!因為921地震時,震央最大地震力為980gel,經查看各地觀測站數據顯示,桃園地區大多數地震力為50-80gel,最大到90gel,而臺北地區距離震央較遠,原則上地震力應該會減弱,卻因受到盆地效應影響,大多數地震力為70-100gel,最大有高達到138gel。從另一方面來看,這兩個地區所受最大地震力並不及震央的兩成,因此不能以建築挺過921地震都相安無事來相提並論,若是相同地震力發生在北部地區,那後果則不堪設想;另外在土壤液化的部分,921地震之前,並沒有針對這個部分的相關法規規範,所以現在的老舊建築,若是位於土壤液化區域的話,當地震來襲時是相對更加危險的;加上混凝土也有使用年限,會受到風化和脆化等影響,造成建築物抗壓抗震能力逐漸下降。因此,老舊不安全的建築更應加速進行危老都更重建,建造更安全的建築才能免於地震的恐慌。
2. 只要使用符合設計的鋼筋數量施工,建築就一定安全?
影響建築安全的鋼筋部份,除了鋼筋之數量外,鋼筋施工品質及鋼筋與混凝土材料的好壞也相當重要,比如說鋼筋綁紮工資、混凝土材料也都有等級與價格上的不同差異,這些都應同時考慮,建築才會較安全。沒有正確標準的施工步驟,工頭在缺乏學術養成訓練及追根究底的研究精神下,大多數施工工人不太去思考鋼筋如何綁紮定位才是最安全、最正確的,一般大多認為只要數量夠,沒有少放數量,應該就可以符合結構安全標準;但事實上是每一根鋼筋的位置及其彎鉤、搭接長度位置等,都和其能發揮的強度及安全性息息相關,不是有放就好,若放錯位置,所能發揮的強度有可能一半都達不到,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安全關鍵。
不過,「建築安全履歷協會」創會理事長戴雲發提醒,與其說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倒不如說,不安全的建築才是造成人員傷亡最主因。既然我們無法避免地震的發生,重建後的建築就不該只是將老舊建築拆除重建、汰舊換新而已,有了重新建造的機會,更應朝向不再二次重建的目標,重新重視新建築的結構規劃設計及施工品質兩大要點,如此一來,才能有效符合都更危老之目的。
更重要的是,不僅僅是居住在危險老舊建築物的民眾應該積極參與,在地震帶臺灣的大家都應該共同來關心建築物是否安全的議題。消費者在選購房屋時,也不應只看宣傳、銷售式的賣點,安全建築是設計與施工都應同時兼具,常用的廣告用語像是全棟鋼骨、全棟鋼石、國際大師建造等,其實就花了很多的建築預算,但這些對於建築本身的安全及施工品質仍是沒有直接幫助的,希望消費者在買房時應重視建築設計及施工品質,才是對建築安全最實質且重要的。
為了確保施工品質能確實做到,現今鋼筋工程已有更安全、更好,且優化傳統RC、傳統SRC工法的方式解決傳統施工無法控管品質的困擾,透過創新系統化施工方式,不僅可以將施工品質確實做到,積極落實建築安全品質透明化執行,從源頭就將建築蓋好,工地現場也可舉辦觀摩會公開施工品質給一般民眾檢視,讓消費者在買房時真正買的安心、住的放心。
▌工地舉辦「建築安全履歷施工品質透明化觀摩會」完整呈現房子的內部鋼筋結構,參與的地主可以親自為自己的房子綁紮系統化鋼筋,為自己原本居住的房子留下更深刻的回憶,也將好品質的房子做一個世代的延續與傳承,創造一輩子的幸福與安心依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