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碳費開徵 如何破除中小企業碳焦慮
文:徐志明(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博雅學院副教授、全國商業總會環境永續委員會委員)
邱奕賢(博群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所長)
一、引言
根據經濟部今(2024)年10月23日於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的專案報告指出,為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全球已有七十五個碳定價機制正在實施中。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和新加坡,近年來也相繼實施碳稅或排放交易制度。我國於2023年2月公布實施《氣候變遷因應法》,將碳費制度入法,並已於今年8月完成碳費三項子法公告,正式邁入碳定價時代(經濟部,2024)。
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8條,為達成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及管制目標,得分階段對溫室氣體排放源徵收碳費。而溫室氣體排放源可分為直接排放源(依排放源直接排放量徵收)及間接排放源(依使用電力之間接排放量徵收)。按此規定,政府將於2025年開徵碳費,按現行《碳費收費辦法》以及經濟部的說明,我國碳費制度課徵的對象,為溫室氣體年排放量大於2.5萬噸的電力業與大型製造業等約五百個排放源,其中,排放量前二十大企業占碳費課徵碳排放量的百分之八十,碳費徵收對其影響最大;中小企業雖然不會被課徵碳費,但因碳費徵收對象包含產品的上游原料端,如鋼鐵、水泥,亦可能將碳成本轉嫁給下游,間接對中小企業造成影響(經濟部,2024)。
準此,雖然政府初期將以高碳排放之產業(直接排放源),例如鋼鐵業、能源產業、運輸產業為徵收對象,但若政府為持續落實淨零排放,除未來碳費徵收門檻將逐步降低,更可能擴大影響範圍至其他產業(間接排放源)。是以,我們可以預估,全台超過百萬家中小企業,遲早都必須面對碳費徵收,或其他淨零排放相關措施的直、間接衝擊,導致其經營壓力增加,而形成所謂中小企業的「碳焦慮」現象。
二、中小企業碳焦慮的成因和影響
中小企業的「碳焦慮」現象,除肇因於前述政府徵收碳費的政策,尚有來自綠色企業的競爭,以及為符合ESG企業永續,達成減碳目標的各種壓力。就個別業種而言,特別是高耗能,或對物流高度依賴的中小型服務業,例如零售業和電商業者,對於課徵碳費的碳焦慮最為明顯,主要壓力包括:
(一) 成本壓力
由於碳費是企業為其營運活動造成的碳排放,所必須支付的費用。對於中小企業來說,來自上游高耗能產業所轉嫁的碳費成本,亦將直接導致營運成本的增加,包括進貨成本和運輸費用,從而壓縮其利潤。
(二) 創新壓力
相較於大型企業,中小企業通常較缺乏各種資源和手段,去稀釋、彌補或轉嫁碳費成本。大企業可透過實施降低碳排放的技術創新,而享受租稅投資抵減,用以抵消支付的碳費,而中小企業受限於營運資金有限,通常難以實施各種技術創新研發,而必須自行吸收未來可能面對的直接碳費成本。
(三) 轉型壓力
長遠來看,為因應政府可能徵收的碳費,中小企業必須轉型,包括採用更潔淨的能源,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然而,這些營運面的轉型,通常需要時間及一定規模的投資,對多數中小企業而言,無疑是一種挑戰。
(四) 發展壓力
碳費也可能為中小企業帶來長期發展的機會,但也同時提高營運壓力。例如,可刺激中小企業推出更多符合淨零排放或永續要求的商品或產品,但應如何有效掌握消費者對綠色商品的需求或偏好,以利開拓市場,亦可能為中小企業之行銷決策帶來新的壓力。
三、碳費徵收和落實ESG相輔相成
碳費徵收制度按照碳排放實施訂價,鼓勵企業減少排放,或抑制高耗能,與ESG對企業永續的要求一致。碳費和ESG交互作用下對中小企業的影響如下:
(一) 加重環境責任
碳費制度與ESG皆鼓勵企業主動減少碳排放,兩者的目的相同。因此,中小企業若能更加重視其環境責任,積極減少碳排,不但能有效降低碳費衝擊,更可藉此創造更佳的ESG表現,而獲得投資者的高評價,進而更容易取得資金。因此,碳費制度雖然會加重中小企業對環境的責任,反而帶來更多機會,有助於提升其永續發展的能量。
(二) 落實氣候風險管理
雖然,徵收碳費制度對於高耗能及高碳排產業的影響最為顯著,但是在與ESG的交互作用下,使得中小企業必須更加審慎思考,未來應如何實施淨零排放相關之氣候風險管理制度,以降低碳費成本,並應付ESG永續管理所需面對的氣候法規風險。
(三) 提升品牌形象與聲譽
中小企業若能有效實施減碳行為,可提升品牌形象與聲譽。ESG倡導企業以永續的方式運營,而碳費制度正是促進永續發展的重要手段。除了前述氣候有關的環境(E)目標,碳費政策亦有助中小企業達成ESG中的社會(S)目標。例如,中小企業減少碳排放,長期可有助於改善對周邊社區環境的影響,提升社區民眾的整體健康,符合ESG中的社會責任表現,建立對環境友善負責的品牌形象。
四、中小企業對碳焦慮的因應
本文結合實務經驗,提出下列建議,以幫助中小企業在管理碳排放和因應徵收碳費政策時,能減低焦慮,同時兼顧企業的永續發展能力:
(一) 建立清晰減碳藍圖
中小企業應盡早制定減碳計劃,設定階段性目標,並實施碳盤查,也應在相關程序中,提高執行之透明度,透過定期發布ESG報告,主動公開揭露企業碳治理的進展和未來方向,以取得投資人和公眾信任,有助於建立企業成就感,塑造積極形象。
(二) 制定碳費政策相關法規調適與風險管理計劃
中小企業應建立碳費政策的法規調適及風險管理機制,讓企業經營能在面對政府徵收碳費,或其他因應氣候變遷政策有所改變時,得以迅速應對。中小企業可諮詢商務律師團隊,針對政策和法規的變動,預先進行法規衝擊評估模擬或沙盤推演,據以調整內部減碳策略及相關資源配置,可有助減少因企業面對政策變動衝擊結果之不明確,所產生的焦慮,亦可提升企業實施法規遵循效率。
(三) 尋求淨零排放專業意見
中小企業普遍對於減碳及淨零排放管理(碳治理)不熟悉,可尋求氣候風險管理或永續管理專業人士的意見,或派員參加淨零碳排與企業永續之相關培訓,幫助企業制定有效的減碳及ESG策略,降低管理階層或股東的碳焦慮。
(四) 漸進運用綠色技術
中小企業可在不影響營運資金的前提下,採取漸進式轉型,逐步改善節能設備、使用再生能源或應用其他新興減碳技術,靈活面對技術變革,並有利於將來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9條,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以利向政府申請適用優惠費率,緩解碳焦慮。
(五) 參與產業公協會
中小企業可主動參與產業公協會社團組織,以獲得最新的減碳資訊,並與其他同業交流技術和經驗,產業公協會也能幫助企業媒合合作機會和外部資源,有助共同應對碳排放政策,減少個別企業面對減碳造成的經營壓力及孤立感。
(六) 提升員工的減碳意識和參與度
中小企業可將減碳措施融入企業文化,或作為員工工作規則的一部分,讓員工參與並實踐。企業可透過內部培訓和績效制度,鼓勵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從事減碳工作,並和員工建立以降低碳排放達成ESG目標的勞資共識,形成積極和諧的團隊文化,減輕管理層面的碳焦慮。
五、政府及外部機構的配套措施
按經濟部的分析,由於我國為出口導向的經貿體系,企業對於生產成本極為敏感,甚至可能因區域碳定價差異而調整生產布局。而目前除先進國家外,亞洲國家包括新加坡和韓國,也在其碳定價制度中納入產業競爭力考量,例如新加坡在2024年調升碳稅費率同時,也提供能源密集型外貿產業免稅額度;韓國則持續為高碳洩漏風險產業提供100%免費核配(經濟部,2024)。
因此,為降低碳費對中小企業的衝擊,除政府目前已提供中小企業之免費排碳配額,亦可針對中小企業朝向綠色企業創新轉型,提供補貼和更多租稅優惠。金融相關機構或中小企業信保基金,亦可配合為中小企業提供從事減碳創新的低利貸款和信用保證,可有助減少轉型壓力。
政府在徵收碳費前,應可針對中小企業實施若干支持和輔助政策,幫助其緩解成本以外之營運壓力,促進綠色轉型,包括:
(一) 鼓勵低碳創新與AI化
政府可以提供中小企業低碳技術和創新輔導,例如經濟部可推廣使用AI節能管理系統或設備,幫助中小企業優化耗能和提升物流效率,從而降低碳費負擔和碳焦慮。
(二) 提供技能培訓
政府可提供針對中小企業的減碳技能培訓,幫助企業員工掌握節能、降低碳排和永續發展相關技能,有助於中小企業更加有效實施低碳轉型。
(三) 推動中小企業減碳標準與淨零認證
政府可以研擬中小企業減碳標準和認證計劃,鼓勵中小企業參與實施並配合相關措施。透過認證,也可為中小企業品牌加值,吸引重視氣候變遷的消費者。
(四) 推廣綠色消費
政府可以推動激勵綠色消費相關措施,例如財政部可研議修法制定淨零商品和服務的營業稅減稅優惠或適用零稅率,從而提供更多消費誘因,有效提升相關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綜言之,政府若能考慮上述措施,不僅能有效預防或減輕中小企業的碳焦慮,也可幫助其落實永續發展。透過與政府的緊密配合,讓中小企業能夠在低碳淨零轉型中發掘機會,提升競爭力,滿足市場對綠色商品和服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