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新政】穩健前行 臺灣邁向淨零排放新時代

穩健前行 臺灣邁向淨零排放新時代

文:彭啓明(環境部部長)

【面對氣候變遷的信念】

氣候變遷是當今全球面臨最重大的挑戰之一,臺灣作為世界的一員,對國際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實現責無旁貸。政府部門在這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身為環境部部長,深知肩負的責任,對自身要求和期許極高,環境部現階段以減碳淨零為最優先考量,透過與部會溝通合作,從政策制度、產業轉型到民生環境,引領部會共同推動臺灣邁向2050淨零排放。

我國賴總統於今(113)年6月「信賴新政 時代新台灣」就職滿月記者會上宣布設置「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以國家整體發展的視野進行氣候治理與國際合作,由產官學研代表攜手合作,針對淨零路徑、多元綠能減碳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永續綠生活、公正轉型、綠色永續金融、國土永續調適韌性等七大主軸,導入民間各界量能,擬定國家氣候治理戰略方針、推動關鍵行動計畫,強化因應氣候變遷韌性之溝通平台。

環境部也以任務編組方式成立「綠色戰略辦公室」,專責整合協調環境部及所屬機關在推動氣候變遷與淨零轉型相關政策規劃與執行業務,並擴大與其他部會推展淨零與綠色成長行動,協力檢討精進措施以提升政府氣候治理量能,具體落實「巴黎協定」前言強調政府各層級與行為者共同因應氣候變遷之重要性。

行政院於今年10月核定政府單位設置永續長,由各部會及縣市政府副首長擔任,並成立永續長聯盟,行政院永續長由鄭麗君副院長擔任,永續長聯盟秘書長由環境部部長擔任,負責協助政府各單位的減碳工作,積極與民間企業對接,推動綠色成長,全力實現2050淨零轉型目標。

【減碳目標與挑戰】

行政院於111年公布「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推展「能源、產業、生活及社會」等四大轉型策略,在「科技研發」與「氣候法制」兩大治理基礎,展開淨零排放路徑規劃及技術評估,並公布我國淨零轉型之西元2030年階段目標,由原先相較於基期(西元2005年)減少20%,提高至24%±1%

1131025日賴總統主持「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2次委員會議」,賴總統強調臺灣身為全球技術供應鏈的重要角色,有必要加大氣候行動來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並加速接軌國際NDC步伐,要有更大的企圖心突破瓶頸,要檢視2030的目標,及重新設定2032年和2035年更加積極的減碳新目標,要審慎盤點政策瓶頸,新目標要更有迎頭趕上的決心、更務實因應的政策、更貫徹落實的執行力,並將於1141月在第3次會議時,提出臺灣2032年的減碳新目標。

我國實質減碳量與淨零路徑仍有一段差距,需採取積極的作為,政府已經開始重新盤點相關政策和策略,其中碳定價的實施是推動減碳的關鍵措施之一。環境部於今年8月發布「碳費收費辦法」及「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並公告「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完成碳費制度三項配套子法,宣告臺灣正式邁入排碳有價的時代。

碳費費率經由產官學民所組成之碳費費率審議會密集召開6次會議討論,綜合考量溫室氣體減量情形、總體經濟影響及個別產業衝擊等因素,公布我國碳費徵收費率,114年起碳費一般費率為新臺幣300/公噸CO2e,若碳費徵收對象採行溫室氣體減量措施有效減量並達到指定目標者,可適用優惠費率AB分別為50/公噸CO2e100/公噸CO2e,碳費徵收對象在1155月時,就要依114年全年度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計算並繳交碳費,碳費費率將定期檢討調整。

實現淨零目標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推動減碳政策時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外界對政策的誤解,以及國際競爭力的考量。碳費制度三項子法於公告後,針對碳費子法已辦理多場說明會,參與人數也超過1,500人次以上,與會的業者也多表達將提出自主減量計畫的申請,以爭取適用優惠費率;另外,許多企業為因應國際淨零趨勢,在自身ESG的報告書中也已明確揭露淨零路徑的規劃方向,多數也都可以透過爭取適用優惠費率,降低碳費開徵的影響。

對於高碳洩漏風險產業,也參考歐盟、韓國及新加坡等國家的做法(如:給予部分免費核配或免稅額),於碳費收費辦法中設計對應過渡轉型措施,對於取得經核定之自主減量計畫的業者,可申請高碳洩漏風險認定,以適用排放量調整係數(初期為0.2),確保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降低碳費開徵初期對於產業的影響。

未來將推動總量管制排放交易,與碳費兩者雙軌進行,同時確保碳費可以對接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引領我國產業朝低碳淨零方向轉型,促進國家減量目標之達成。

【綠色投資 協助中小企業永續轉型】

面對國內外永續轉型的壓力,除碳定價的「棍子」政策,政府也提供「蘿蔔」的誘因來促進企業投資綠色轉型。環境部規劃推動「綠色成長基金」、「綠色金融創新」及「臺灣淨零基金」等3大綠基金,分別與不同單位合作、針對不同的對象進行投資,加速產業體質調整轉型。

「綠色成長基金」係爭取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國發基金新臺幣100億元挹注,投資對象會依據減碳量決定,鼓勵淨零減碳的新創公司,帶動國內淨零產業發展;「綠色金融創新基金」是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合作,與經濟部爭取保險業及金融業資金,用來投入各產業深度節電、淨零措施與資源循環產業;「臺灣淨零基金」為導入民間創投量能,結合國內外減碳需求,與國內高碳排業者、創投業者、金融機構及能源業者合作,主動評估參與各類減碳技術,加入臺灣國際級公司在全球減碳策略布局,加速淨零策略推動,帶動更多綠色投資。

透過3大綠基金除協助臺灣產業體質調整,實現永續轉型外,同時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為臺灣的綠色成長奠定堅實基礎,也符合「巴黎協定」第九條推動已開發國家透過不同來源動員氣候資金之要求,為臺灣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淨零為使命 創造永續未來】

面對2050年淨零排放的艱鉅挑戰,臺灣政府持續努力推動綠色經濟和環境保護的協同發展。環境部過往是監管者的角色,未來則將積極成為氣候淨零的整合者與推動者,更是企業和民間的合作夥伴,致力於實現淨零願景,創造有利的環境。

同時,臺灣也是一個重要的經濟體和技術創新國家,透過強化國內政策與制度,持續參與全球氣候行動,為全球因應氣候變遷做出貢獻,創造永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