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2025年全球經濟挑戰與臺灣企業因應之道

2025年全球經濟挑戰與臺灣企業因應之道

 

文:陳厚銘(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名譽教授/臺北商業大學全聯講座教授)

 

《彭博資訊》近期發布的2025年全球經濟報告顯示,雖然全球經濟增長大致平穩,但缺乏亮點,各國同時面臨通膨壓力、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以及內部政治風險等多重挑戰。川普再度回到白宮後,地緣政治局勢將更形緊繃,全球經濟也因而進入一個更為交錯複雜且充滿變數的新局面。

川普政府延續「美國優先」政策,正研擬推出一系列高關稅措施,以重塑全球經濟秩序,促使美國製造業的回流與復甦。這些政策包括對中國商品課徵最高60%的關稅,削弱中國出口競爭力;對墨西哥與加拿大商品徵收25%的關稅,作為移民議題的談判籌碼;以及對其他國家商品徵收至少10%的通用關稅,以減少貿易赤字。這些措施一旦全面落實,將推高全球供應鏈成本,迫使市場重新調整需求,對臺灣等依賴出口的經濟體構成重大挑戰。

 

高關稅政策下的全球供應鏈重組

川普的貿易政策可概略區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始於 2018 年的美中貿易戰,核心目標在削弱中國在全球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同時降低全球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第二階段則著眼於吸引美國製造業回流,重振「美國製造」。此舉不僅重新形塑了全球供應鏈的地理分佈,也對眾多跨國企業造成深遠影響,促使它們重新審視全球佈局與經營策略。

然而,將製造業大規模遷回美國並非易事,美國境內人力成本高、當地供應鏈整合度較低,以及技術與人才短缺等因素,都可能使廠商難以複製在其他國家既有的高效率模式。以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為例,即使該廠擁有先進技術,也難以複製在臺灣的高效運作模式,凸顯供應鏈重組涉及的不僅是地理轉移,更需要完整的產業聚落與有效率的組織文化加以支撐。

 

臺灣的供應鏈重組與國際化新機遇

為因應全球供應鏈的重整,臺灣企業正逐步降低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並積極在臺灣、美國、日本、印度、墨西哥及東南亞多點佈局。這樣的佈局需要綜合評估當地政經環境、基礎設施條件以及市場競爭情況,並結合臺灣企業的核心能力與優勢,找到最符合企業發展的海外市場。同時,政府也可扮演協力推手,透過推廣「以大帶小」的供應鏈合作模式,鼓勵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結伴拓展國際市場,形塑產業聚落,從而提升企業整體韌性與競爭力。

在此同時,臺灣企業亦可把握此次供應鏈重組契機,加速轉型升級,強化品牌經營與推動創新商業模式,來提升全球佈局成效。與過去「業務帶動品牌」的成長路徑不同,未來可朝「品牌帶動業務」的模式前進,讓企業逐步從「做精」到「做強」,最終以「做大」為目標奠定國際市場地位。

 

結語

2025年的全球市場充滿未知與挑戰,臺灣企業唯有採取靈活多變的策略與創新思維,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突圍。透過情境分析與多元佈局,並強化供應鏈再造與實力提升,臺灣企業不僅能化危為機,更能開創具韌性的發展新局面,奠定未來的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