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2025年全球與臺灣經濟展望

2025年全球與臺灣經濟展望

文: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一、 前 言

2024年臺灣經濟在AI爆發性的成長,帶動產業鏈業績、出口起飛,以及庫存水位降低投資轉趨積極,再加上股市熱絡的效應下,民間消費表現也不差,經濟成長率在4%以上。

展望2025年,經濟的變數增加,包括國際貨幣政策的走向、川普重新執政下課徵關稅、貿易戰/科技戰的持續,以及地緣政治的衝擊,均對今年(2025年)的經濟成長帶來詭譎多變的影響。

國內方面,AI的爆發力能否持續力道,進而帶動半導體、伺服器的熱絡發展?庫存壓力的減輕可否帶動未來成長的動能?以及中國大陸經濟弱化、及其傳統產業傾銷的影響,會不會引發另一波的價格戰,衝擊傳統產業呢?在服務業上,央行的第七波信用管制、通膨維持在2%左右,會不會影響消費的成長力道呢?

另一方面,美國股市的興衰對臺灣股市有指標作用,勢將影響臺灣股市及服務業、消費的成長,值得我們正視。

有鑑於此,本文旨在探討2025年全球及臺灣的經濟展望,並分析影響全球經濟成長的若干變數,包括美國的降息政策、美‍國總統大選、地緣政治、中國經濟弱化等等因素對全球及臺灣經濟的影響。最後提出在上述因素交錯下,臺灣政府及企業的可能因應策略。

 

二、 2025年的經濟展望

如同前述,2024年因為AI需求的爆發,引發出口、投資增加。加上股市大漲的財富效果,消費也跟著上揚,因此,2024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4%左右的成長。展望2025年,全球經濟持平或些許下滑,變數也跟著增加。

不過,2024年出口的基期高(6.56%),故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展望中心(2024)的估計,2025年出口成長率約4.84%。而民間投資則有較大幅度的成長(4.86%)。

在民間消費上,因股價指數處於高點、震盪加劇,加上央行的第七波信用管制而使房市面臨修正,在財富效果持平影響下,消費也會往下滑落,中華經濟研究院的估計約為2.39%。整體而言,2025年的經濟成長率仍可維持3%左右的成長(見表1)。

1 2024年第四季及2025年臺灣經濟成長預測

資料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2024年第四季臺灣經濟預測」簡報,2024.10.25

 

 

至於中央銀行、主計總處對今年經濟的預測分別為3.23%與3.27%。他們比較樂觀原因在於:沒有將川普上臺的變數納入考量,或者考慮到川普上任的變數少、認為川普可能會先減稅再課徵關稅,所以對經濟衝擊比較大的年份是發生在2025年而不是在2024年。

不過,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推估,川普的減稅、課徵關稅等措施多少會衝擊臺灣經濟,加上中國經濟弱化的影響,可能使臺灣今年要達成3%成長率的目標面臨考驗。去年(2024)第四季出口成長熱絡,會不會是因為擔心川普上臺可能課徵關稅,故提早拉貨的效應,值得進一步觀察。

進一步觀察PMI的領先指標,如新增訂單、新增出口訂單、未來6個月的展望等均低於50%,也意味著廠商現在接到的訂‍單多為短單、急單,長單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以至於存貨及客戶存貨指數均處於低點。代表企業對未來的前景與看法仍不明確,因此不敢拉太多貨,包括零組件與原材料。

在各國今年經濟的展望上,美國去年經濟成長不錯、基期墊高的情況下,今年成長率不如去年,但在川普減稅、刺激經濟下,今年成長率仍不會太差,維持在2%左右。

日本去年幾乎零成長,基期低,但在日幣偏低下,出口、觀光維持不錯的行情,以及半導體的熱絡投資也會帶動日本經濟的景氣,故今年景氣優於去年。

歐盟經濟在降息及低基期的帶動下,今年表現不差,但歐盟面臨結構轉型才能持續提高競爭力。德國產業的調整、法國的高政府債務、英國脫歐之後的經濟走向、義大利擺脫債務的困擾等,均是歐洲未來競爭力提升的關鍵。

中國大陸則在房市泡沫、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下內需不振,雖然政府大力提出財政刺激、寬鬆貨幣,但在資金力道不足、時效太慢,以及習近平「安全重於改革」的半調子改革之下,成長率估計會落在5%之下。

展望兩大強權:美國及中國大陸(占全球GDP將近一半),成長率今年普遍低於去年的情況下,全球經濟預估不會有太強勁的復甦,這是我們應有的體認。

 

三、未來臺灣經濟成長的可能變數

未來經濟成長的變數不少,我們加以臚列如下:

(一)美國降息及美國經濟的前景

美國在9月份降息了2碼,震驚不少專家,認降息幅度太大是否意味景氣下滑超過預期所致,被解讀為防衛性的降息。不過,隨著美國就業數據的好轉,也讓大家安了一顆心,而且2025年美國經濟預測可望達到2%以上。不過,目前美國雖然9月份就業數據不錯,失業率不高,但新增就業不多、裁員人數也不多,可能在觀望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及財政政策的出爐。由表2看出,2013年美國新人僱用率和20248月均為3.3%,但失業率卻有很大的不同,2013年為7%,20248月則為4.1%,主要是廠商在觀望,觀察景氣的脈動再決定僱用新人或裁員。如果經濟前景不差,會新增更多僱用人口,經濟會持續向上,但如果景氣展望不佳,則可能會到比較大幅度的裁員,造成經濟成長持續向下發展,因此美國總統大選可能是這次美國經濟持續成長或下滑的分水嶺(見表2)。

 

2 美國經濟成長的展望

資料來源:經濟日報「美失業率變化,比想像中複雜」,2014.10.13

 

美國經濟成長和川普的政策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川普基於2026年期中選舉的考量下,先減稅之後再調高關稅,可能使美國2025 年的經濟表現比較好。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美國的降息步伐。如果為了對應通膨、降息速度趨緩,會不會影響全球降息的步調,進而影響全球經濟成長走勢。同時,美國降息趨緩,目前美國利率維持在4.5%左右,今年預估降息兩碼,大概還在4%以上,而政府利率在4%,民間利率至少超過5.56%,影響民間的信用貸款、學費貸款、汽車貸款,也會衝擊到中小企業的投資,以及一般民眾的消費水準,至於會不會衝擊消費及經濟成長呢?均值得觀察。

 

 (二)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及影響

川普勝選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在於川普對企業降稅、對各國進口課徵高關稅,可能會導致美國經濟短多長空,導致二次通膨、美國債務攀升,進而侵蝕美國長期競爭力,並對全球經濟成長帶來較大的衝擊。同時,導致美國中低收入醫療成本提高,但有利美國醫療產業的發展。再者,川普是生意人,對歐盟、日本、臺灣採取無差別待遇,影響各國和美國結盟的企圖心。

至於對臺灣經濟的影響,川普執政,美國經濟可能長期會下滑,最近臺灣經濟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提高,因此,可能會受到影響。再者,一旦美國股市下滑,由於美國股市對臺灣股市有指標性的影響作用,臺灣股市也會受到牽連下滑。美國通膨若居高不下,利率不易降低,高利率勢將衝擊全球經濟成長。

其次,擔心美國動用高關稅對付臺灣,並要求臺灣半導體大力投資美國,我們必須及早因應。若川普當選,會不會居於地緣政治考量,要求入股台積電,政府及台積電都必須沙盤推演,採取可能的因應對策。

另一方面,川普對中國課徵高關稅及至墨西哥、越南投資洗產地的高額關稅懲罰,引發供應鏈成本上漲、供應鏈移轉及半導體對美投資的增加等,做好因應,以維續產業的發展。

 

 

3 川普政策內容及其對全球、臺灣經濟的影響

候選人

內 容

對全球經濟影響

對臺灣經濟影響

川 普

經濟
政策

1.   低稅率、高關稅、管制移民

2.   對中國進口美國商品課徵60%關稅

3.   撤銷降低藥品成本規定

1.   美國經濟短空長空,可能導致二次通膨,美國債務攀升,侵蝕美國長期競爭力,對全球經濟衝擊

2.   可能造成進口成本上升,通膨無法降低

3.   美國中低收入醫療成本大幅提高,但有利美國醫藥產業發展

1.   美國經濟下滑,臺灣經濟受影響

2.   美國股市下滑,臺灣股市亦受影響

3.   通膨及美國債務攀升,利率下不來,美國利率無法降低,高利率衝擊全球經濟

4.   利率不易下修,不利全球及臺灣景氣

5.   藉此推動臺灣的國際醫療

其他
政策

1.   對敵人、同志採無差別待遇

2.   臺灣搶了美國人半導體工作機會/付美國保護費(Buy America, Pay America),甚至入股臺積電,影響臺積電經營

3.   對俄羅斯相對友好

4.   廢除削減通膨法案(IRA

5.   推翻拜登的強力競爭政策

1.   川普是生意人,對歐盟、日本、臺灣採取無差別待遇,影響和美國結盟的企圖心

2.   不利全球半導體發展

3.   對美國、EU支持烏克蘭有不利影響

4.   不利全球淨零排放推動

5.   不利市場競爭及抑制創新

1.   擔心美國動用高關稅對付臺灣,並要求臺灣半導體大力投資美國

2.   臺灣半導體應正視,加強說客、美國投資,降低地緣政治風險,針對入股台積電想好因應做法

3.   提早結束俄烏戰爭對臺灣有利,但俄羅斯有餘力幫助中國,則對臺灣不利。

4.   臺灣在淨零排放有緩衝空間

5.   NVIDIA有些影響,可能會間接影響臺灣半導體及股市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三)地緣政治的發展及其影響

就地緣政治而言,過去地緣政治主要在於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但最近則擴及一國擁有他國沒有的戰略物資,亦即臺灣的晶片。川普在選前一直放話「臺灣搶了美國人的半導體工作」,因此,川普當選後,不管課徵關稅或其他手段,都會對臺灣半導體產業帶來衝擊。而因應地緣政治的風險,前往海外投資,帶來供應鏈重整及成本,值得正視。

(四)中國經濟弱化的影響

中國經濟的弱化,是短期或長期的問題,中國陷入三大風險包括:(1)習近平路線及心態;(2)總體經濟的風險,例如房地產、股市泡沫及地方政府債務危機。雖然習近平最近提出不少改革方向,包括降息、降準、振興房市、股市的組合拳(見圖1)。但股市、房市的拉抬只有短線效應,股市先上或下,房市則陷入爛尾樓,而拖累市場信心。地方政府債務則是量體太大,政府目前的措施只不過是杯水車薪。此外,在泡沫解決後,更有結構轉型的改革壓力,因此,中國的中低度成長可能維持510年,一旦中國經濟弱化,臺灣的電子資訊業、半導體較成熟製程及傳統產業可能面臨不少的衝擊,值得政府未雨綢繆,預先規劃因應對策。再者,中國低價傾銷,稱之為中國衝擊2.0,對鋼鐵、石化、水泥、太陽能、電動車等的衝擊更加不容小覷。

1 中國經濟改革及分析


 


參考資料:本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