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通部施政方向與重點
文:陳世凱(交通部部長)
壹、 前言
為實現「國家希望工程」施政願景,本部建構「人本交通、便捷臺灣、發展觀光、綠色運輸」策略,為民眾打造便捷、安全、永續的運輸體系;並積極推動各種發展觀光政策,強化臺灣國際旅遊品牌地位,成為全球旅遊熱點。在「AI行動內閣」政策引領下,本部亦加速數位轉型,提升智慧交通效能,強化氣象預測精度,優化郵政服務科技應用,結合數位科技與人本關懷,打造更安全、友善及創新的運輸建設與服務。
貳、 施政方向與重點
一、 落實運輸安全與人本價值
(一) 持續推動停讓文化改善行人安全
為落實行人安全,本部積極推動各項道安改善工作,在完善道安政策、計畫及法規方面,113年1月1日施行「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113年行政院共召開4次中央道安會報。同年2月7日核定「國家道路交通安全綱要計畫(113至116年)」;5月1日總統公布「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另訂定「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施行細則」,已於10月1日施行。
交通工程改善方面,113年底完成784處路口改善、校園周邊改善228校、省道路口已完成2,978處路口改善。截至113年12月25日行人專用及早開時相已完成5,778處、行人穿越道退縮已完成2,226處。
道安改善最重要的就是要改變用路人習慣與文化養成,需從根本逐步調整與持續不斷地投入,長期以來,我國交通規劃著重車流效率,形成以車輛為主,缺乏人本交通理念,導致都市地區車流持續成長、道路交通擁擠,加上違規投機心態,造成駕駛人不良習慣,道路交通事故經常發生。
目前最急迫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停讓文化」觀念。在推動交通安全教育及宣導方面,持續推動停讓文化,針對重點目標族群強化宣導,設計文宣及規劃通路。另113年6月24日「道安總動員」平台上線,強化道安資訊公開並增加民眾通報路口管道。每月定期召開道安記者會,以呈現縣市最新道安執行績效與工程改善成果。
(二) 確保鐵道行車安全,提升軌道系統運能,加強服務品質
臺鐵公司已建立安全體系,透過分層進行縱向及橫向整合,持續推動安全管理工作;訂定5年行車事故(件)數目標值,自113年起逐年降低,至117年降低件數達50%。同時,優化臺鐵運能,辦理新購列車;並強化臺鐵旅運服務及服務品質。另就高鐵增開班次,提高運輸效能。
(三) 改善偏鄉公共運輸,保障偏鄉居民行的權利
持續推動幸福巴士計畫(含幸福小黃),全國偏鄉地區公路公共運輸涵蓋率達94.37%,已達成113年達成涵蓋率92%目標,將持續依地方特性輔導,以期達成117年底前全國368鄉鎮鄉鄉有公車之目標;另於花東地區5個場域以監理沙盒方式試辦在地共享運輸,以提升偏鄉服務彈性,滿足在地需求。
二、 引領運輸科技與創新
(一) 推動智慧機場建設與服務,帶動運輸相關產業升級
發展機場智慧化建設,建置及更新飛航服務系統,提升資通訊科技應用與升級機場智慧物流服務;為提升區域門戶及離島機場服務品質,辦理臺中機場滑行道工程、高雄機場滑行道改善,及蘭嶼、綠島、七美、望安機場外觀風貌改造。
(二) 推動智慧港口建設,及智慧航安與物流服務升級
打造高雄港為現代化智慧港口,鞏固亞太區域樞紐地位。因應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辦理智慧航安服務升級,全面建構安全航行環境;並為提升港埠智慧物流服務,規劃啟用臺北港智慧車輛園區及臺北港物流倉儲區,帶動北臺灣就業機會及創造產值。
(三) 發展智慧運輸系統;加速產業投入5G交通科技創新應用及無人機交通領域之發展
發展智慧運輸系統,訂定資通訊協定標準TCROS (Taiwan C-ITS Roadside Open Standards)與建構一致性驗證流程,及非號誌化路口主動式風險感知警示系統設置指引,並發展交通行動服務。為推動5G智慧鐵道運輸環境,將補助鐵道營運機構依一致化標準通訊協定,規劃設計各自鐵道雲平台及數位基礎建設。此外,將研擬由政府帶領產業投入交通專屬場域;賡續辦理無人機的偏鄉物流運送服務驗證及橋梁檢測等。
(四) 運用自動化作業系統,提升便捷及人員作業效率
運用5G、AI及蜂巢式車聯網等科技創新應用服務,以提升交通場域人員作業效率,如導入臺鐵平溪支線ODS通訊系統(Obstance Detection System),進行軌道異物偵測警示,減少人巡時間達50%等。
三、 打造便捷及韌性交通網
(一) 縫合交通斷鏈,提供無縫連結運輸服務,打造便捷鐵、公路交通網
公路方面,持續強化高快速公路網連接,改善公路瓶頸路段及提升地方道路服務水準,並健全海空港及重要科學或產業園區聯外交通等,如辦理淡江大橋通車、啟動國道7號、國1楊頭段拓寬、蘇花安、國道5號銜接蘇花改、國1甲線等。
鐵路方面,將持續推動各項都會區鐵路立體化計畫,消除都市阻隔、均衡地區發展,提升鐵路交通安全,如辦理臺南市區鐵路地下化第一階段通車,持續推動桃園鐵路地下化、嘉義市區及延伸民雄地區鐵路高架工程等。
捷運方面,將推動都市捷運建設,提升都會區交通運輸功能及服務品質,帶動捷運沿線產業發展,如辦理信義線東延及新北捷運三鶯線通車,並持續推動捷運汐東線、環狀線東環段、基隆捷運、桃園捷運棕線、綠線延伸中壢、臺中捷運藍線、臺南捷運第一期藍線等捷運路線開工。
(二) 強化道路效能與運輸韌性
導入AI交通管理系統,檢視道路瓶頸點,提升道路使用效益;深化運輸系統氣候調適概念,進行鐵、公路邊坡防災監測處置、強化公路橋梁安全管理及道路氣候風險評估,提升運輸系統韌性。改善蘇花路廊整體運輸穩定性,及時提供鐵、公路中斷後之疏運備援,3小時快速啟動花東疏運計畫,維持花東運輸不中斷。
(一) 國際市場積極引客,國民旅遊捲動熱潮
疫情過後,全球觀光產業逐漸復甦,本部觀光署擴大爭取國際旅客來臺,推出臺灣觀光品牌3.0,並於海外成立5個臺灣觀光服務分處,透過12處國際魅力景區、臺灣觀光100亮點、豐富多元主題遊程及國際大型活動等,對外積極引客,對內捲動國旅熱潮;此外,臺灣榮獲英國旅遊雜誌《Wanderlust》評選為「全球最嚮往旅訪島嶼」,且有6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榮獲2024全球綠色目的地百大故事獎,皆展現推動臺灣觀光努力的成果。
未來將持續遵照賴總統「國家希望工程」之國政願景,以「拓展觀光亮點,帶動兆元產業」為目標,並呼應國際發展趨勢,致力推動「永續韌性」與「數位創新」雙軸轉型,厚植臺灣觀光質量。
透過「觀光品牌引客千萬、環島亮點捲動國旅、跨域整合多元旅遊、智慧景區價值升級」四大策略,開發更多觀光亮點、提供更細緻的觀光服務與更便捷的觀光交通,完備觀光軟硬體建設與服務,全面提升臺灣觀光品質與價值,以質量並重為目標,提高來臺旅客人次及消費金額,並兼顧永續觀光,推廣生態或低碳遊程,鼓勵國家風景區、觀光產業及觀光圈業者取得永續或品質認證,推動臺灣觀光永續發展。
五、 精進郵政與氣象服務
(一) 推動郵政智慧物流
郵政轉型智慧物流,推動郵政物流園區自動化管理系統,並將導入高效倉儲理貨加工作業,提升電商物流處理效率,以地理環境優勢結合桃園機場及臺北港發展物流與跨境物流,發揮最大海空郵物流之綜效。
(二) 提升氣象服務科技觀測技術,強化災害預警及氣象預報準確度
與輝達公司(NVIDIA)合作,發展新型AI天氣降尺度技術,並積極申辦數值天氣測報高速運算電腦建設計畫,以加速發展人工智慧氣象應用;另為提升豪大雨監測災防能力,將增進雷達監測覆蓋率。同時,將持續精緻化鄉鎮天氣警特報,及積極研發應用AI技術縮短地震通報時間等。
六、 推動淨零碳排邁向環境永續
在運輸淨零轉型的政策下,推動「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及「淨零綠生活─建構低碳運輸網路」關鍵戰略,以公共運輸先行策略及政府帶頭示範,優先推動119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並朝向129年電動小客車及電動機車,新車市售比100%之目標。建構低碳運輸網路、推動公共運輸、完備自行車環境、公共運輸導向之土地使用、減少非必要運輸需求,並推廣綠色貨運、綠色觀光及綠色旅遊等推動措施。
推動海空運減碳,強化商港機場營運減碳管理,規劃國內水運低碳化及電動化,執行國際航空業碳抵換及減量計畫,並推行永續航空燃油使用及工程減碳。
參、 結語
透過「人本交通、便捷臺灣、發展觀光、綠色運輸」策略,提升臺灣交通品質與旅遊吸引力,促進經濟發展;以科技結合人本關懷,在效率、安全、創新下,讓臺灣的交通服務更便捷、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