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普總統當選 觀察美國經濟政策與對臺影響
文:林俊宏(逢甲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公司治理中心主任)
川普總統當選將開啟川普2.0新政,相較於川普1.0,川普現在更強調大幅提升關稅,主要目的是希望製造業能回流美國本土,並促進美國國內經濟發展。川普擴張性財政政策已經成為美國的核心策略,尤其是在減稅、提高關稅等措施的背景下,是否會造成通膨風險高於經濟成長效果?是否會造成國際金融市場扭曲?而川普的回歸是否會改變臺美貿易關係?對臺灣經濟前景形成多重影響?包括供應鏈重組和出口限制等,都是相當值得注意的議題。
一、減稅政策與聯準會的挑戰
川普的經濟政策傾向於減稅和放鬆管制,減稅措施主要在延續川普1.0的《減稅及就業法案》,包括大幅降低個人及企業稅率,企業減稅主要在減輕企業負擔,有利於企業利潤擴大,促進投資和就業增長,從而提振美國本土經濟發展。個人稅減免,則可增加個人所得支配,帶動消費支出。雖然川普減稅政策短期內可能刺激經濟成長、就業和企業投資,但長期可能導致不斷上升的通膨壓力和經濟過熱的風險增加。面對川普擴張性財政政策,預期美國聯準會可能會提高利率,以應對通膨壓力,高利率雖有助平衡通膨,但同時也可能造成美國貿易逆差擴大。減稅措施也會加劇美國財政支出壓力、擴大聯邦赤字,未來如何平衡經濟增長和財政壓力,將是美國政府未來將面臨的主要挑戰。
在貨幣政策上,雖然川普偏好弱勢美元,並試圖通過政策干預美元以刺激出口,但川普高額關稅可能對其他貨幣形成貶值壓力,而地緣政治風險提升也會擴大美元避險需求,令美元維持強勢地位。面對通膨風險及經濟成長需求,聯準會降息步調及趨勢是否放慢,仍值得觀察。隨著美國貨幣政策動向之高度不確定性,也將使國際資金流動頻繁,影響全球金融市場穩定。川普曾說要對臺灣收取保護費,臺灣經濟短期可能受不利影響,由於臺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持續擴增,已逾越美國財政部匯率政策報告的二項檢視標準,而被列為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臺灣或者可以擴大對美採購能源、農產品及軍備等方式,以縮小對美貿易順差,由於新臺幣匯率表現相對穩定,臺灣金融市場波動預期不至於劇烈起伏。
二、高關稅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
川普強調「關稅是字典裡最美的詞彙」,反映了他將貿易戰視為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工具。川普也更進一步表示將對中國進口商品課徵高達60%關稅、對其他國家進口商品加徵10%關稅,因為川普政府計畫對進口商品全面提高關稅,可能導致貿易對手國亦對美國進口商品提高關稅回擊,恐將引發各國貿易報復,導致全球貿易摩擦加劇,預計將掀起一波貿易保護浪潮。對美國而言,關稅增加將造成進口商品價格調升,導致物價通膨,從而削弱美國的消費動能,受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影響,未來數年全球經濟成長動能趨緩,也將影響臺灣經濟前景,臺灣經濟成長率或將下修。
由於臺灣出口與經濟成長主要受全球景氣牽動,美國高關稅政策可能造成全球供應鏈重組,臺灣廠商進而需改變全球投資布局,未來廠商也會降低對國內投資意願,進而減緩臺灣未來經濟成長力道。川普上任後,美國改變方向是從積極對外擴張轉變為以「美國優先」的經濟策略,川普可能放棄推動「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因而有助於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推動。因川普可能放棄推動TPP,臺灣要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將更為不易,也因此商議中的「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協定」及「臺美租稅協定」談判可能會暫停,未來會如何發展,仍有待觀察。
三、對中國經濟脫鉤和科技打壓的影響
川普主張「全世界都虧欠美國,中國欠最多」,除了將以高關稅為主要手段來打擊中國之外,未來與中國經濟脫鉤的相關政策,將促使外資持續離開中國,進一步弱化中國經濟動能,可以預期未來美國會超過中國,成為臺灣最大出口國,在中國經濟動能趨緩及中國產能過剩而造成低價傾銷的風險等壓力下,我國仍需審慎因應對臺灣經濟造成下行影響。
川普所倡議的「美國優先」政策和習近平推動的「中國式現代化」,標誌著新一輪美中貿易戰的開啟,美中之間的科技競爭也進入白熱化階段,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制裁,特別在半導體等核心關鍵領域所實施的嚴格出口管制,也對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產生了重大影響。若川普加強對中國科技與貿易制裁,臺灣廠商雖可能受惠於轉單效應,但會被要求對中國進行出口管制,最嚴重的情況下,臺灣半導體產業恐完全無法對中國販售商品或提供服務。隨著美中之間的貿易與科技摩擦持續升級,臺灣對美出口可能因為川普推動美國工業回流,強化本土經濟的核心競爭力而受到縮限,但也可能因美國對中科技封鎖,而強化美臺合作關係,對美國出口有顯著增長。對於臺灣科技產業而言,隨著川普的再度上任,對臺灣的經濟影響將迎來更多的不確定性,也變得更加複雜。
四、供應鏈重組對製造業之影響
在美中貿易戰下,拜登政府號召供應鏈轉移至「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的「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政策,許多企業將製造業務轉移至東南亞和墨西哥,藉此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臺灣製造業近年來循此路徑逐步撤出中國,或是減少對中國的投資,並將事業重心移往東南亞等地,使墨西哥、越南成為美國重要的進口國。但川普明確表示要讓供應鏈重返美國,堅持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而非拜登時期的「友岸外包」,川普認為這種「假脫鉤」並未真正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故將對在墨西哥、東南亞等地設廠的外資企業收緊政策,但供應鏈轉移需要時間,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依照川普的意願落實,因此對來自境外外包的進口品課徵高額關稅將是可能的做法之一,「友岸外包」的變調將對臺商造成直接衝擊,未來出口到美國可能在貿易轉運和產地問題上受到美方質疑,如何重新評估可能的貿易壁壘以調整供應鏈,將供應鏈進一步分散,而全球供應鏈再次移轉,也將推升企業生產成本,這些都是臺灣企業在未來全球布局上需面臨的考驗。
五、高科技政策及對半導體產業之影響
川普在競選期間曾發表「臺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產業」等言論,引發各界對半導體產業擔憂。因此,美國限制中國的高科技的同時,必然限制臺灣廠商向中國出貨,若違反預期將受到美國更嚴重的制裁。川普未來若有更多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或科技限制,乃至產業鏈脫鉤要求,都可能削弱臺灣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的影響力。但臺灣高科技產業是否因川普的反中政策,因轉單而成為實際上最大受益者,也不無關係,但在美中對抗的格局之下,臺灣高科技業者幾乎沒有其他選項,只能向美國靠攏。其中,臺灣半導體產業因對全球高科技產業發展影響巨大,也因為與AI人工智慧相關而受益,成為美中貿易戰中的關注焦點。川普對臺灣半導體產業在美國本土生產的要求,將對臺灣半導體業者造成壓力,除要求台積電或其他已經在美國佈局的廠商,加速或擴大投資,甚至要求將更先進的製程或研發單位搬遷至美國本土。但目前臺灣半導體產業技術優勢更甚於以往,特別是台積電的高端技術已讓美國高科技業供應鏈高度依賴,川普或將減少或取消對臺灣半導體產業在美國的補助,但對台積電競爭力及營運效率似無明顯影響。對臺灣而言,半導體產業仍然是最大亮點,但如何突破技術創新及加速國際資本流動,將是確保在未來全球競爭力的關鍵。
六、能源政策及對綠能產業之影響:
川普在能源政策上,反對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而進行減少碳排放的討論,比較關注石油跟天然氣等傳統石化能源,對綠能政策較為冷淡,相關技術如太陽能、電動車、鋰電池等可能受到負面影響,但川普競選期間的金主馬斯克在電動車產業上一直強勢主導,川普或者可能調整相關政策,有相當不確定性。臺灣在應對全球暖化的需求,綠能產業已被視為一個可資期待的對象,也將會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而隨著大量資金流入綠能產業,全球能源市場可能產生結構性變化,尤其美中在綠能領域的激烈競爭,中國因產能過剩所導致的低價競爭,也為未來能源巿場可能帶來新的不穩定性。面對此一挑戰,臺灣綠能產業在面對川普能源政策的調整時,美國是否改變綠能投資及電動車補貼政策,而臺灣本身新能源發電成本偏高,以及國內綠電交易制度未完備等因素都需納入考量,對臺灣經濟前景來看,如何發展穩定能源來源也至關重要。
七、結論
川普2.0新政除了以高關稅為主要手段外,同時透過減稅來吸引美國製造業回流,關稅提高將對臺灣製造業產生不利影響。在美中科技戰下,川普對關鍵供應鏈重組的要求,特別是半導體產業,將影響臺灣高科技產業的國際佈局策略。持續多年的美中貿易戰導致中國經濟動能弱化,雖對臺灣造成衝擊,但如何持續擴展高階製程並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推動產業升級多元化,將使臺灣經濟在不確定的全球經貿環境中,表現優於其他主要經濟體的關鍵。面對川普新政的挑戰,臺灣應深化多邊貿易關係,加強與其他國家或區域經濟體的貿易連結,以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