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邁入「超高齡社會」 臺灣產業之機遇與挑戰
文:古芷諼(臺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二所助理研究員)
臺灣正面臨前所未見之高齡化趨勢,2018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4.56%,正式步入高齡社會,預估2025年將突破20.02%,宣告邁入「超高齡社會」,高齡人口激增將深刻影響經濟、社會與家庭結構,高齡者健康照護、退休金給付等議題日益受關注。然高齡族群亦蘊含龐大經濟動能,據估計我國銀髮市場規模至2025年將達新臺幣3.6兆元,於此趨勢下,各產業須審慎評估機遇與挑戰,以掌握高齡化所引致之轉型契機。
機遇
醫療保健與智慧照護市場擴張,推動預防醫療與長照發展
隨高齡人口比例攀升,社會對醫療服務與長期照護之需求急遽攀升。臺灣近四成高齡人口受至少一種慢性病所困,人口老化將導致慢性病患與失能長者數量大幅成長,需強化醫療資源於預防保健、復健治療與慢病管理。各級醫療機構亟需擴充老人醫學科與照護管理師等專業人力,企業亦可發展家庭醫療巡診、遠距醫療諮詢等創新模式,以滿足銀髮族日益增加之醫療需求。
安養照護產業將成為高齡化時代之重要支柱,政府每年長期照顧服務預算已達新臺幣879億元,反映專業照護機構與人員之龐大需求。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8%(約35萬人),專門因應失智長者之日間照護中心、養護機構與記憶照護單位發展潛力可期。隨家庭小型化與雙薪趨勢,專業安養中心、居家照護服務、輔具與無障礙住宅改裝等領域迅速擴張,為高齡者提供安全舒適之生活支援,同時創造新商業機會。
高齡科技與智慧應用加速發展,提升銀髮族生活便利性
高齡社會來臨推動「銀髮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政府預估高齡科技相關產業產值至2025年將逾新臺幣三千億元。隨數位技術精進,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等廣泛應用於高齡照護,提供創新解決方案以提升長者生活品質,如智慧健康監測穿戴裝置可即時追蹤心率、血壓與活動量,異常狀況自動通報醫護或家屬,降低緊急事件風險;智慧居家設備結合感測器與自動化技術,如跌倒偵測地墊、遠端遙控家電與語音助理提醒服藥,協助長者在熟悉環境中安全獨立生活。
虛擬實境(VR)與擴增實境(AR)技術可豐富心靈體驗並輔助復健訓練,減少孤獨感並提升療效,各式創新科技不僅提升照護效率,更開創新型商業模式,如智慧長照平臺與遠距照護APP等新創服務競相問世,科技應用深化將成為高齡產業重要驅動力,使臺灣於超高齡社會維持長者健康福祉,同時帶動相關產業成長。
高齡消費市場轉型,食品與零售業須迎合長者需求
於飲食領域,高齡化浪潮催生「銀髮友善食品」龐大商機,諸多高齡者因咀嚼、吞嚥能力下降及營養需求變化,亟需質地柔軟、易入口且營養密度高之食品,以確保食慾不佳或牙口不便時仍能獲足夠營養。農業部推估至2025年,銀髮友善食品市場規模可達新臺幣507億元,業者相繼投入研發易咀嚼之軟質料理、強化維他命飲品與機能性零食,並導入「適合長者但美味不減」之理念,以拓展市場。
隨高齡族群成為主要消費力量,零售市場結構亦隨之調整,超市、便利商店與藥妝通路強化健康食品、助行器具與保健用品供應,藥妝與保健市場需求攀升,銀髮族對護膚、骨骼與視力保健產品關注增加,藥局與保健中心結合健康管理諮詢,提供更完整之銀髮照護服務,帶動產業新一波成長。
銀髮旅遊與文化產業興起,樂齡旅遊與終身學習成新趨勢
高齡族群退休後閒暇時間增加,旅遊與休閒娛樂成為生活重心,亦為相關產業帶來新契機。樂齡旅遊已成為國內市場重要趨勢,相較年輕世代偏好刺激緊湊行程,銀髮族更重視節奏緩慢與養生導向之深度體驗,旅行社相繼規劃樂齡行程,提供細緻服務,從路線安排至餐食住宿皆考量長者便利,如縮短步行距離、選擇醫療設施易取得景點,並避開過度勞累活動。
此類「銀髮旅遊」行程強調身心舒暢與社交互動,眾多團體活動融入養生主題與懷舊體驗,甚至安排同齡旅伴共遊以增進社交樂趣。此外,文化娛樂活動需求同步提升,長青學習課程、藝文演出與社區才藝班日益熱門,文化產業與媒體亦積極推出懷舊節目與養生專題,以滿足銀髮族喜好並拓展高齡市場版圖。
金融服務轉型與銀髮財務管理商機
超高齡社會中,金融業面臨客群結構轉變之挑戰,亦蘊含巨大商機。隨平均壽命延長,退休後仍有數十年人生,需充足財務支援以維持生活品質。高齡者累積大量資產,包括儲蓄、房產與退休金,如何妥善管理以應對長壽風險與潛在醫療支出,成為金融機構可著力方向。銀行與理財公司積極推出銀髮族財富管理方案,協助退休金提領、投資組合調整與資產傳承,確保資金可支應長壽風險;保險業則研發針對高齡者商品,如終身年金保險提供穩定現金流,長期照護險則強化家庭抗風險能力。
創新金融工具如「以房養老」(房屋逆向抵押貸款)與「高齡者安養信託」同漸受市場重視,前者透過房產抵押轉換退休收入,後者則以信託機制確保資金專款專用。政府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高齡者需求之商品,並結合醫療與安養資源,以強化退休保障。高齡客群崛起帶來龐大市場,唯有精準掌握銀髮族理財需求並提供友善服務,方能創造社會價值並拓展新商機。
挑戰
勞動力短缺與高齡就業問題
人口結構老化最直接之經濟衝擊在於勞動力供給減少且平均年齡提高。當大量嬰兒潮世代退休,而年輕新生代人數不足以填補空缺,各行各業恐面臨招工困難與生產人力短缺之挑戰。臺灣自2018年步入高齡社會後,短短數年間工作年齡人口已開始縮減,扶養比持續下降,顯示未來每位青壯年需承擔更高長者經濟負擔。此趨勢下,勞動力結構逐漸「倒金字塔化」,企業面臨技術工與基層照護人員等缺工課題,長期恐削弱國家生產力與競爭力。
為紓解人力不足,政府與企業積極推動「高齡友善職場」,並延攬高齡人士持續就業,帶動銀髮族勞動參與率上升。據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統計,臺灣65歲以上就業者人數已從2013年約21.9萬人增至2023年41.0萬人,10年間成長86.98%,為各年齡層中最高。愈來愈多高齡者選擇重返職場或延後退休,不僅於服務業、顧問業發揮經驗優勢,亦填補照護產業人力缺口。然而,高齡就業伴隨體能下降、技能更新需求等挑戰,僱主須調整職場環境與彈性工時以適應年長勞工,社會亦須轉變對高齡勞動者之刻板印象,方能實現活躍老化與勞動參與提升之雙贏局面。
家庭照護負擔加重
傳統觀念中,年長父母多由家庭成員照顧。然當高齡人口占比日增且平均子女數減少,每個家庭所肩負照護責任隨之沉重。老年人口快速增加不僅造成醫療服務需求攀升,亦使家庭照護壓力同步增長。諸多中壯年子女面臨「上有高堂、下有稚兒」處境而在職場與家庭照護間拉扯,形成所謂「三明治世代」沉重壓力。尤其當長者失智或臥病需長期照顧時,家庭主要照顧者(多由女性擔任)可能長期處於身心交瘁狀態。為履行孝道,不少人在職場被迫減薪減時甚至離職返家照料長輩,導致家庭經濟更形拮据,亦影響個人職涯。
產業結構變遷與傳統市場萎縮
高齡少子化之人口變遷尚將重塑產業版圖,部分依賴年輕族群或新生兒市場之傳統行業恐因消費人口銳減而面臨萎縮壓力。如嬰幼兒用品、玩具與補習教育產業在少子化影響下需求下滑,而整體消費型態亦隨人口老化改變。銀髮族相對年輕人更重視產品實用性與安全性,對流行時尚、科技潮物之追逐意願降低,導致部分以年輕客群為導向之市場出現衰退跡象,企業若未及時調整產品定位,未來營運恐將受高齡化衝擊。
國際經驗顯示,日本等超高齡社會已出現市場結構轉變,日本成人紙尿褲銷售額已達嬰兒紙尿褲兩倍,傳統育嬰市場萎縮之際,「銀髮經濟」相關商品迅速崛起。臺灣總人口已進入負成長階段,未來國內消費市場規模恐將縮小,傳統產業須尋求轉型契機,如食品業開發養生產品、運動產業推出銀髮健身課程、科技業改良產品介面以提升長者使用便利性。唯有順應人口結構變遷調整營運策略,企業方能度過傳統市場萎縮陣痛,並掌握高齡化所孕育之新興商機。
結論
面對超高齡社會浪潮,企業唯有調整策略、積極創新,方能化挑戰為轉機。產品與服務須貼近高齡族群需求,強調易用性、便利性與安全性,落實「高齡友善」理念。製造業可導入通用設計,開發符合長者生理條件之產品;服務業可培訓員工提升長者溝通與照護知能,營造友善體驗。此外,跨領域合作成為趨勢,科技公司可攜手醫療機構開發智慧照護系統,金融業可結合養老服務,推出創新保險與信託商品,透過資源整合拓展銀髮市場。
企業須具前瞻眼光,關注人口結構變化之長期影響,並納入經營決策。傳統商業模式或因高齡化式微,然新需求亦快速萌芽,能率先布局者有望搶占市場。在政府政策引導與社會意識提升下,高齡產業生態系統將日趨健全。高齡化社會既帶來挑戰,亦孕育契機,唯有靈活應變、持續創新,方能在變革中脫穎而出,創造社會價值並拓展新成長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