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從對等關稅到「海湖莊園協議」:川普經濟2.0下的臺灣應對之道

從對等關稅到「海湖莊園協議」:川普經濟2.0下的臺灣應對之道

 

文:陳厚銘(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名譽教授、臺北商業大學全聯講座教授)

 

川普經濟 2.0 正迅速席捲全球,加速重塑國際經貿體系與地緣政治版圖。美國政府一方面以「對等關稅」為主軸,結合「海湖莊園協議」方案,復刻 1985 年《廣場協議》模式:透過美元匯率的策略性調整,要求主要貿易夥伴擴大對美採購,並將安全合作納入整體談判架構。其戰略目的不僅止於削減貿易逆差,更透過關稅、技術管制與金融槓桿三管齊下,重構全球供應鏈,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擴大本土就業,進而強化其全球戰略主導地位。

白宮甚至拋出「多邊版廣場協議」構想,意圖促使盟國接受美元走貶並大量認購長天期美債,藉此紓解美債壓力。此舉不僅可能改寫全球貿易結算機制,也將衝擊新興市場對美元資產的信心,推升全球資金成本。儘管川普對協議細節刻意模糊,華府接連的關稅施壓已引發華爾街警戒,各國政府也正審慎評估其潛在風險與代價。

對高度依賴美國市場與安全保障的臺灣而言,「供應鏈回流美國」無疑是一場嚴峻考驗。臺灣企業不僅面臨出口關稅上升的直接衝擊,還須重新評估資本支出與產線外移風險。一旦美元貶值成為常態,出口導向的高科技產業將遭遇匯率與利率的雙重壓力;若美方進一步要求在地生產,臺灣企業勢必增加對美投資,方能確保其在美市場的競爭地位。

因此,臺灣的因應策略不能再侷限於傳統的關稅協商,而應同步展開三大戰略布局:其一,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逐步降低對美單一市場的高度依賴;其二,強化「本土+海外」雙軸研發體系,穩固在核心技術與先進製程上的全球優勢;其三,積極加入其他區域經濟聯盟,並與我國重要經貿合作夥伴深化合作,在多邊談判平臺上共同發聲,凝聚集體影響力,以降低在單邊壓力下被各個擊破的風險。

川普經濟 2.0 引發的關稅與匯率變局,絕非曇花一現,而可能成為全球產業鏈重新洗牌的關鍵轉折。臺灣若要順利挺過這波衝擊,不能僅尋求短期的「避風港」,更應以前瞻視角防線,厚植技術護城河,並藉由靈活的區域協作網絡,為長遠發展奠定深層戰略基礎。

面對供應鏈重組與價值鏈調整趨勢,臺灣政府與企業應擺脫被動思維,主動部署應變戰略。除半導體產業被迫外移外,政策上可推動「對外貿易區」(FTZ)模式,將高科技零組件輸美進行後段加工,既符合美方製造業回流目標,也有助平衡對美順差。臺灣亦可善用多年產業園區開發經驗,協助美國打造科技聚落,深化臺美供應鏈聯結,強化雙邊產業合作基礎。

在企業層面,應加速推動區域化與在地化佈局,於臺灣、中國、新南向與歐美市場同步建構彈性供應鏈,以因應地緣政治風險。同時,企業思維亦須轉型升級,從製造導向走向平臺與服務模式,強化品牌價值,提升全球競爭力。

總結而言,川普經濟 2.0 正把全球經濟推向高度不確定的關鍵轉折。臺灣唯有洞悉美國戰略思維,提前部署、靈活應對,方能在這場經貿重組中穩住自身定位,守護經濟韌性與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