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當前中小微服務業面臨之轉型挑戰與發展契機

當前中小微服務業面臨之轉型挑戰與發展契機

文:陳之麒(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分析師)

臺灣中小微服務業是臺灣經濟結構中的重要支柱,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並活絡地方經濟。然而,過去伴隨疫情而來的封鎖,對中小微服務業形成打擊,疫後經濟復甦亦充滿不確定性。另外,數位化、ESG及淨零轉型加速,使中小微服務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將依序探討臺灣中小微服務業之結構、目前面臨的挑戰,以及政府的相關支援措施,並分析未來可能的發展契機與政府可提供的協助。

臺灣中小微服務業之結構

中小企業在臺灣的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經濟部於202411月公布的《2024年中小企業白皮書》,2023年臺灣全體企業家數為169.3萬家,其中,中小企業家數為167.4萬家,占整體企業數之98.9%

進一步觀察產業部門別,中小服務業表現突出。臺灣中小微服務業家數為134.3萬,占所有中小企業之80.2%;就銷售額而言,2023年中小企業銷售額為新臺幣28.8兆元,其中,服務業部門即占68.32%;內銷額及出口額亦以服務業為主,占比分別為69.13%61.38%,顯見中小微服務業對臺灣的重要性。

臺灣中小微服務業之AI應用與數位化瓶頸

數位化可簡化中小微服務業的業務流程、提供創新平臺和工具,使其能夠開發新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幫助其與大型企業在相同平臺上競爭。透過採用合適的數位工具,中小微服務業也能夠提供與大企業相媲美的客戶體驗和服務水準。

然而,中小微服務業在數位化轉型和AI應用方面,面臨許多挑戰。首先,數位化與AI技術的導入需要大量資源,包括購買與建置軟硬體設備、雲端運算資源。對於資源有限的中小微服務業而言,可能難以負擔。

同時,數位化的技術門檻和對相關人才的需求較高,但中小微服務業常缺乏內部專業人才,無法有效利用數據分析、機器學習和自動化技術提升營運效率。即使企業有意願導入AI或數位化工具,仍可能因缺乏關鍵技術人才,而難以發展具競爭力的解決方案。此外,員工可能對數位工具不熟悉,或需要額外資源培訓或聘請專業顧問,才能充分發揮效益。

臺灣大部分的中小微服務業的數據基礎較為薄弱,業務數據仍分散在不同系統或紙本紀錄中,缺乏有效的數據收集與管理機制。此外,企業可能欠缺足夠的數據累積用以訓練AI模型,導致AI等技術應用難以發揮最佳效能。即使企業有意願投資數據整理,數據隱私與保護問題也可能讓企業對數位化轉型持保留態度。此外,數位化與AI解決方案的開發與最佳化需要時間,許多企業可能無法承受長期的技術投入與試錯成本,因此選擇維持現有營運模式,而非積極推動數位轉型。

ESG及淨零轉型趨勢下,中小微服務業的挑戰

氣候變遷的衝擊日益加劇,使全球各國逐漸加強推動ESG的力道,永續經營的重要性愈漸重要。但對臺灣中小微服務業而言,這場轉型之旅亦充滿挑戰。

首先,中小微服務業在面對ESG議題時,雖然認知到轉型重要性的比例不斷上升,但多數對於「如何執行」仍處於摸索階段。許多業者認為,大型企業的永續作法不適合中小企業,即使普遍理解ESG的重要性,也知道實踐ESG刻不容緩,但除了基本的節能減碳和促進環保外,並不知道具體執行的方式,或是如何與企業的營運目標互相連結。

其次,資源與資金不足,包括更新設備、改造能源系統等投資,對資金緊張的中小服務業形成極大壓力。同時,專業知識的缺乏也成為阻礙,許多企業主和管理層對ESG相關概念、國際標準及碳足跡計算方法缺乏深入理解,使得轉型工作無從下手。

第三,目前市場上缺乏專門針對中小微服務業和不同產業特性的ESG標準化指引和工具,使企業難以找到適合自身的轉型路徑。同時,數位化程度不足也成為其推進ESG管理的一大障礙。碳排放追蹤和ESG評估管理需要完善的數位系統支持,然而臺灣中小服務業的數位轉型普遍仍處於起步階段。

面對這些挑戰,臺灣中小微服務業需要政府、產業協會和大型企業客戶的多方支持,包括提供資源補助、技術指導和轉型工具。同時,中小微服務業自身也須以積極的態度面對ESG,主動將其視為提高競爭力的機會,而非單純依照政府規範行事,才能在全球永續發展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目前政府的中小微服務業政策

臺灣政府長期以來高度重視中小企業的發展,將其視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為了協助中小企業面對全球化競爭與各種轉型挑戰,政府已制定並實施一系列多元且全面性的支持政策,旨在協助其提升競爭力、加速轉型、強化資金運用,並因應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

在協助中小微企業數位轉型以及淨零轉型方面,政府協助中小企業導入數位工具與AI技術,目前行政院正在執行「中小企業整體競爭力提升方案」(2022-2026),5年投入950億元,聚焦淨零碳排、數位轉型、創新加值、在地共榮四大策略。經濟部則推動「中小微企業多元振興發展計畫」2025年度預算達116億元,持續推動AI應用、數位轉型、節能減碳等。

在資金支援方面,政府提供多項優惠貸款方案,包括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設立「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為缺乏足夠擔保品的中小企業提供信用保證,增加其獲得銀行貸款的機會。同時,也特別針對投入數位淨零轉型或30人以下的中小微型企業,提供最高3,500萬元的貸款額度;對於實施員工加薪的企業,更提供額外3,500萬元的保證融資額度,保證成數最高達95%

在技術創新方面,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提供研發補助,鼓勵中小企業投入技術創新。政府也設立各類科技研發中心及產業創新服務團,提供技術諮詢、產學合作及專利申請等服務,強化中小企業的技術能量。

在人才培育領域,經濟部推動「30人以下數位轉型協助」,培訓員工學習數位技能,提升中小微企業的生產力;另也提供「中小企業終身學習護照」計畫,提供員工技能提升及專業培訓補助。勞動部「企業人力資源提升計畫」則針對各產業需求,開展管理、技術及國際化人才培訓課程。

中小微服務業的發展契機

數位化和低碳化轉型浪潮,對臺灣中小微服務業形成挑戰,但同時也是重要的發展契機。隨著消費型態改變與科技進步,許多傳統服務業正迎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電子商務平臺的普及,為中小微服務提供者帶來更廣闊的市場,也讓地方特色服務能觸及全國甚至國際客群。同時,疫情後的消費習慣改變促使更多服務朝向客製化、體驗式與高附加價值發展,為精緻型中小微企業拓展生存空間。

另一方面,在臺灣產業結構調整下,高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周邊商業服務需求,包括專業顧問、軟體開發、創意設計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加上觀光產業復甦,結合在地文化與創新服務模式的中小微服務業有機會脫穎而出。此外,社會趨向高齡化與少子化,醫療照護、樂齡服務等新興領域也為服務業帶來新藍海。

中小微服務業政府可提供的支援

在轉型需求不斷增加的趨勢下,政府若能提供適當支援,將可使中小微服務業更容易成長茁壯。中小微服務業多數期望政府能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數位化、低碳化轉型補貼,不僅限於硬體設備採購,更應涵蓋數位化知識與技能培訓、融合ESG的營運模式創新。因此建議設立專責輔導團隊,提供一站式服務,從診斷企業需求、規劃轉型路徑到實際執行的全程陪伴,以及樹立典範,供其他業者參考學習。

針對初創期服務業,可提供前三年營利事業所得稅階段式減免,讓企業有足夠時間站穩腳步。對於投入研發與創新的服務業,可比照製造業享有研發投資抵減,特別是在服務流程優化、體驗設計等無形資產投入方面。對於創新型服務業,政府可設立創新實驗基金,核設小規模的市場驗證與商業模式監理沙盒,降低創新風險。

另一方面,服務業普遍面臨人力不足和人才流失問題,政府可推動「服務業人才培育計畫」,針對不同服務領域設計專業培訓課程,並提供就業媒合平臺。同時,可放寬外籍專業人才引進限制,尤其是具技術優勢和國際視野的高階服務業人才。另外,建立彈性工時與兼職制度的法規保障,讓服務業能更靈活調配人力;提供僱用弱勢族群、退休人士再就業的額外稅賦優惠,鼓勵企業承擔社會責任。

結論

臺灣中小微服務業在面對數位化、ESG及淨零轉型等多重挑戰時,雖處境艱困,卻也蘊藏著重塑競爭力的契機。政府現行政策雖提供資金、技術與人才上的多元支援,但要真正促進轉型與升級,仍需針對中小微服務業不同的產業、規模特性與資源限制,強化精準輔導、深化產業合作、簡化資源取得流程,並創造更具包容性的人才環境。

同時,中小微服務業本身亦須強化危機應變與創新能力,將轉型視為自我進化的動能而非外在壓力,接納科技與永續理念,尋找與地方文化、消費趨勢結合的差異化價值。唯有民間與政府攜手合作,建立具韌性與前瞻性的產業生態系,中小微服務業方能在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