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破解人力挑戰:中小企業如何善用AI工具提升營運效率

破解人力挑戰:中小企業如何善用AI工具提升營運效率

 

文:張混智(臺中市電腦公會執行長)

 

【產業觀察|人力瓶頸成轉型契機,AI成為中小企業升級解方】

在疫後經濟重啟的浪潮中,中小企業站在一個關鍵轉折點。臺灣擁有超過97%的中小企業,是支撐地方經濟、創造就業與驅動創新的主要生力軍。然而,人口結構變化(高齡化、少子化)、工作觀念轉變與全球數位化加速,正迅速重塑企業運作的基本邏輯。勞動力短缺已不再是某一產業的個別問題,而是橫跨餐飲、製造、教育、服務等多元場域的共同挑戰。以2024年為例,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指出,臺灣整體勞動參與率維持在59%左右,與過往相較幾無顯著提升。同時,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餐飲、科技與教育服務業持續高居缺工榜首。不僅是招不到人,更是「留不住人」與「培訓時間過長」,讓中小企業主疲於奔命,難以聚焦於核心營運與創新發展。

與此同時,AI技術快速進化,生成式AI、雲端SaaS平臺、數據視覺化工具逐步普及,門檻降低、成本可控,正讓過去僅限於大企業的科技資源,逐步下放至中小企業手中。企業若能將AI視為營運夥伴,而非威脅,將能在缺工常態化的時代,創造人力資源與數位技術協作的新模式。

根據產業專家觀察,中小企業面對轉型壓力,往往缺乏技術人員與導入經驗,因此應更聚焦於「低門檻」、「快速導入」、「具立即效益」的AI應用場景。例如文書自動生成、顧客關係管理、庫存預測或輿情分析等,可從日常工作痛點出發,進行局部試點。隨著應用逐步成熟,再擴展至其他部門,減少導入風險,提升整體彈性與數位韌性。

本文特別選出三個來自不同產業的實例--餐飲業、學界與資訊軟體廠商,剖析他們如何針對組織痛點,精準導入AI應用,實現營運績效提升與競爭力重構,並進一步提出三大洞察啟示,協助中小企業掌握智慧轉型關鍵。

 

【案例一|餐飲業:用智慧信用管理減少訂位損失,輿情分析驅動產品創新】

某餐飲業為知名在地餐飲品牌,長年面對訂位爽約與顧客經營成本高昂的問題。為有效解決人力投入與現場資源浪費問題,因此導入「智慧評等會員雲」系統,透過AI分析顧客歷史行為數據(如遲到、爽約紀錄)建立動態信用分級機制。這不僅提升顧客篩選與訂位彈性,還能將高爽約風險的客戶自動納入候補或提醒通知流程,進一步優化現場營運調度

在產品創新面向,品牌團隊則應用輿情大數據分析工具,從FacebookDcard等社群平臺即時擷取消費者熱門話題與關鍵字,辨識市場趨勢與潛在需求。例如近年無酒精飲品、低醣料理與植物肉的討論熱度升溫,品牌即透過數據與廚藝團隊協作推出新品測試,有效降低產品創新測試錯誤成本。此舉不僅使行銷與研發部門快速因應消費端需求,也展現出AI技術在產品設計端的預測與輔助價值。從人力觀點而言,這樣的技術導入大幅減少傳統市調、顧客回饋與菜單設計所需時間,使有限團隊人力聚焦於策略與創意價值,更符合中小型餐飲品牌的實務需要。

 

【案例二|知名大學:以AI Copilot強化教學與行政流程,培養師生數位素養】

高等教育體系亦受到教學負擔與行政繁瑣壓力所苦。該大學為國內指標性大學,率先於全校推動生成式AI工具導入計畫,引進Microsoft CopilotAzure OpenAI服務,針對教學、行政與學生學習三大面向同步強化。在教學端,教師可使用AI協助教材設計、語意翻譯、多語教學與互動模組建置,有效減輕教案設計時間。同時,教師也能運用AI協助批改、設計互動式測驗題目,強化課堂互動品質。在學生學習層面,AI成為重要學習輔助工具,協助學生快速建立報告架構、語意潤飾與視覺設計,提升作業完成速度及品質。

行政端應用更是中小型單位可借鏡的重要案例。透過Copilot,學校行政單位可快速產製公告新聞稿、設計問卷、翻譯各種網站內容與彙整校內報表,縮短文書時間並減輕人力負擔。同時於全校同步推動AI素養課程,確保各部門與師生皆具備基本應用能力。教育產業對AI導入的反思與實踐,不僅落實於組織營運提升,更進一步成為培育未來AI世代人才的場域,體現教育數位轉型的前瞻價值。

 

【案例三|資訊服務業:打造AI開發助手,釋放工程師產能】

這家公司每年要處理上百個系統開發案,工程師常常加班到很晚,忙著寫需求文件和測試報告。為了改善這種情況,他們自己開發了一個「AI開發助手」,利用AWS雲端服務和生成式AI,讓AI來幫忙把「訪談內容」自動轉成正式文件,大幅減少人工花的時間。

舉個例子:

以往整理一份客戶需求文件,大概要花半天以上(大約4小時);現在用AI幫忙整理,工程師只要花不到一小時檢查和微調就好,大大省下了時間。

這個AI助手也收集了公司過去171份的需求與設計文件,建立成自己的「知識庫」,並用更進階的多模態AI來學習,讓生成的內容更有邏輯、更精準。

接下來,公司還打算推動「AI 2.0」,讓AI能協助寫程式、修正弱點、優化測試案例。整體來說,他們已經讓系統開發流程的效率提升超過三成,工程師壓力也大幅減輕,錯誤和交付風險都明顯降低,成為資訊服務業導入AI的成功案例。

 

【三大洞察|中小企業導入AI的成長策略】

洞察一:AI助力人力升級,不是取代

無論是在顧客管理優化、教學支援,或工程助手,這些案例皆證明AI應用最有效的方式,是將重複性、標準化工作交由系統處理,讓人才能聚焦於更具價值的創造性任務。人機協作,是未來的主流,而非人機對立。AI並不會取代員工,而是讓原本繁瑣、瑣碎、低附加價值的工作變得輕量化,使有限人力專注於高難度、高產值的業務上。產業面來看,中小企業的主要痛點在於工作分工不明與人力資源不足,AI的導入可望改善這些結構性瓶頸。尤其在製造、服務與行政後勤部門,導入流程型AI工具能顯著壓縮工時,提高人均產出,讓員工從「做事的人」變成「監督流程與優化工作的人」。這對長期人手短缺的產業而言,是一種關鍵價值轉移的過程。

洞察二:數據治理是AI成功應用的基石

要讓AI真正發揮價值,企業必須先整理好自家的數據。這包括歷史客戶行為、內部文件、產品紀錄等。資料愈完整、結構愈清晰,AI工具的推論與生成效果才會更精準。從餐飲業的會員資料到資訊服務產業的需求知識庫,數據治理都是成效背後的關鍵推手。數位化不是一蹴可幾的工程,但唯有建立標準化與系統化的數據基礎,AI導入才能真正落地並產生長期效益。針對目前許多中小企業仍仰賴紙本記錄、手動管理與非結構化資訊,未來應以「數位轉檔」、「流程自動化」與「資料集中化」作為基礎建設優先目標。產業協會與政府若能提供模板化工具、教育訓練與補助措施,將有助於提升導入速度與信心,加快產業整體數位進程。

洞察三:從關鍵痛點出發,小步快走見成效

導入AI無需一步到位,也無需全面推翻現行流程。反之,從最痛的點下手,才能迅速創造回報,建立組織信心。無論是在優化行政、餐飲業面臨的改善爽約問題,或資服業者簡化文件流程,這些切入點都具備「高頻、耗時、具結構」的特徵,最適合用AI做出成效。中小企業可採取「試點實驗驗證績效擴大推動」的策略,降低風險並創造具說服力的內部案例。具體建議方面,企業應由內部最了解日常工作的前線人員參與AI應用挑選與導入討論,讓需求來自實務、成效回到現場。並可與外部顧問或AI技術商合作,採「低代價、小模組、高彈性」策略循序前進,讓數位轉型變得「有感、有效、有系統」,真正破解人力瓶頸、提升競爭韌性。

 

【總結|善用AI,將是中小企業迎戰人力挑戰的關鍵力量】

AI不再是高資本、高技術的專屬領域,而成為中小企業提升營運效率的重要戰略工具。面對人力短缺與市場變動,中小企業不必僅依賴加薪或延長工時,而可透過AI輔助,讓人才創造更高價值。從顧客互動、行政管理到創意設計與流程優化,AI已展現出廣泛應用潛力。只要從痛點出發、以數據驅動、落實人機協作,中小企業便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以小搏大、化危機為轉機,開創智慧成長的新路徑。未來,AI將不只是工具,更是中小企業進化的催化劑。

當前AI技術成熟,行銷分析、客服自動化、教育輔助、供應鏈預測、財務稽核等領域皆已具備可行的商業模式。中小企業的挑戰,不在於技術可得性,而在於是否勇於啟動轉型。憑藉組織小、決策快的特性,中小企業能在特定場域迅速試行AI應用,依據成效微調策略、逐步擴大規模,有效降低資源浪費與導入風險。

同時,政府與產業團體亦是推動中小企業數位轉型的重要力量。透過政策引導、輔導團隊支援及公協會資源整合,積極推動AI教育訓練、技術媒合、場域試煉及試用平臺建置,有效降低企業試錯門檻,加速產業數位成熟。率先導入AI的企業則可累積實務經驗,成為標竿示範,帶動更多同業投入轉型,逐步建構正向循環的產業生態系。

展望未來,AI不僅是企業營運的基本配備,更將成為智慧轉型的重要推手。對中小企業而言,這波轉型浪潮既是挑戰,更是重新布局價值鏈的關鍵契機。根據資策會與國發會資料,逾六成中小企業有意導入數位工具,但因技術人力不足或無從著手而延宕行動,顯示科技落地仍需政府政策引導、產業支持及企業積極參與。未來,AI應用將朝模組化、平臺化、輕量化發展,從單點工具延伸至流程優化。透過雲端服務、SaaS模式與API串接,企業無需一次性大筆投資,即可依需求擴充工具,維持彈性與成本效益。

未來競爭焦點將從產品與價格,轉向營運敏捷度與數位決策力。能否即時掌握市場脈動、靈活調度資源、快速應變,將決定企業成敗。中小企業若能以數據治理為基礎,逐步深化至AI決策輔助與流程自動化,將建立堅實的數位韌性,從容面對市場變局。AI不是終點,而是中小企業智慧營運與永續成長的起點。擁抱AI思維與靈活應變的企業,將在新一輪產業洗牌中,成為不可取代的核心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