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淺談內部碳定價策略(二)

淺談內部碳定價策略(二)

 

文:徐志明(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專任副教授、全國商業總會環境永續委員會委員)

 

 

肆、碳定價策略之選擇

一、實施內部碳定價策略之原因

氣候變遷對企業營運與企業價值構成重大威脅,企業刻正面臨源自劇烈天然災害的實體風險,包括對資產的直接損害、供應鏈中斷、生產資源與原物料之稀缺,以及來自法規快速變動、具高度不確定性之法規風險,在兩者交互作用下,對企業造成雙重壓力,而進一步轉化成為財務面之衝擊。

降低風險與獲取機會,是企業組織決策之重要原因。而實施內部碳定價策略,雖然會增加企業管理之成本,例如管理內部碳費交易所需之行政成本或支出,但同時,也為企業創造更多機會,特別是在低碳經濟環境中,幫助企業提高競爭優勢。

二、實施內部碳定價之主要優點

內部碳定價若要幫助企業達成淨零排放之預期目標,則相關碳價之設定必須適當。而理想之碳價制度,除了有助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推動企業綠色發展、創造收入與提升效率外,在因應氣候變遷風險方面,透過內部碳定價制度,不僅有助降低氣候變遷之風險,更可能為企業創造新的經濟價值。

綜言之,企業實施內部碳定價制度之主要優點有:

(一) 幫助企業因應政府開徵法定碳稅與制定新興環境法規帶來之衝擊。

(二) 幫助企業在低碳經濟市場與經營環境中取得競爭優勢。

(三) 能有效促進溫室氣體減量排放。

(四) 引導企業投資具更高效率之技術。

(五) 鼓勵企業長期從事具成本效益且環保之創新活動。

(六) 吸引具環境意識之投資者與利害關係人實施內部碳定價之投資企業。

(七) 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形象。

(八) 幫助企業在環境與社會議題上取得領先地位,有利創造長期利潤。

三、內部碳價設定之原則

在實施企業內部碳定價方案時,碳價格高低之設定,是重要關鍵因素。若內部碳價設定過高,會對企業內部造成壓力,若價格過低,部門會寧可選擇繳納碳費,取代改變生產與營運之行為或降低能耗,造成實質效果有限。因此,碳價需設定在「不會高到難以接受,但也不會低到讓部門無感」之水準,才能真正驅動員工與各部門改變排碳之行為。即使制度實施初期之碳價設定不精確,其制度設計與建立過程,對於企業組織管理而言,本身就極具價值,比起調整價格,難度更高。

至於「應決定收取多少碳價」之問題,其中一種方式為參考國內之社會碳成本(Social Cost of Carbon, 簡稱SCC)進行估算。SCC反映出企業為其碳排放對環境造成之社會影響所需支付的合理代價,並根據不同折現率計算出相對應之金額,通常會受到一國經濟政策之影響。SCC可伴隨整合評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簡稱IAMs)之更新而調整,以更準確預估未來因二氧化碳濃度變化,而可能發生之損失。

若企業選擇自行設定內部碳價,則應先實施溫室氣體排放盤查,針對目前及歷史排放數據,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清冊。其次,需設定具體之減排目標,並決定實施碳價制度之時程與減量排放之安排。至於每年之碳價,則應根據排放清冊之數值變化進行調整,使該數值成為驅動企業組織行為改變之誘因。此外,企業內部設定之碳價,應隨著時間進行滾動式檢討與彈性修正,以避免碳價之實際購買力隨時間而貶值,並將有助於推動企業內部門短期減量排放行動,激勵企業長期進行節能投資與創新。

四、碳價徵收頻率

設定碳價格後,企業還需決定碳價徵收之頻率與方式,取決於企業的組織架構、營運活動與產業特性。維持足夠之徵收頻率,方能使企業組織行為改變之誘因,能持續發生作用。理想狀況下,企業應先實施先導計畫(pilot program),藉以測試不同方案之效果。同時,企業透過先導計畫,能在規模測試不同碳定價工具與策略,找出最能促進減量排放與調整經營模式之作法,做為擬定未來正式碳定價制度之決策參考。

五、碳價收益之運用與激勵作用

碳價對減量排放之影響可分為兩種:一是行為效果,可透過短期價格誘因,促使員工、部門甚至整體企業組織減少能源使用與降低碳排放。二為投資效果,  長期則視碳價之使用與回饋,能否支持節能減碳之各項長期投資與組織經營活動創新。因此,每個企業組織都應事先決定收取之碳價應如何運用,主要有兩種選項:收益回報(revenue return)及收益保留(revenue retention),亦有企業選擇部分回報,部分保留,企業可依自身狀況調整方式及比重,以實現最大減量排放效益。但無論採取哪一種方法,最終目標皆在持續激勵組織之減排活動。

將碳價收益做為回報,類似公司將利潤透過股利回饋予股東,用以激勵其投資,碳價收益之回報同為激勵組織從事減量排放行為之工具,此種「碳股息」(carbon dividend)可促使部門或員工為獲得收益回報而主動減排。因此,收益回報機制若設計得當,將可成為企業內部促進減量排放之槓桿,常見之機制包括績效導向收益回報,即係將回報分配給減排表現最佳之部門做為激勵,不僅可促進部門間之減碳競爭,亦可強化整體組織對減排行為之敏感度。此外,亦可採取基準線(baseline)與差異化激勵,此作法係基於不同部門運作存在之根本差異,不同部門採用不同基準線,評估各該部門是否改善減排,並據以調整邊際激勵誘因(marginal incentive)。

另一方面,從企業營運之角度,收益保留是短期最簡單之做法,其優點在減少制定收益回報機制之管理成本。相對地,若企業將碳價收益用於其他高碳排之活動,則會抵消實施碳定價之減排效果。

綜言之,收益機制不只是補貼,更可做為策略性之激勵工具。企業應根據自身組織架構、企業文化與歷史排放行為,採用兼具公平與激勵效果之獎勵制度,推動有效之減量排放。

最後,內部收取之碳價應採專款專用抑或無限制使用?採取專款專用帳戶(Earmarked Account)時,碳價收益指定用於特定項目,如節能設備升級、再生能源投資等,可確保其直接用於支持減量排放之活動。若採無限制帳戶(Unrestricted Account)之方式,企業或部門可自由運用其碳價收益,且靈活性高,可貼近部門自身之決策偏好。部門通常會認為無使用限制之資金較有價值,但專款專用可明確反映收益款項之使用,是否符合目的或目標設定,更有助評估成效,證明內部碳定價機制及所創造碳收益,確實能夠實質貢獻企業之減量排放目標。

表一 設定內部碳定價之重要考量因素及策略選擇

項目

策略選擇一

策略選擇二

金額決定

SCC+IAMs

內部自行設定

徵收頻率

採行先導計畫

收益之運用

收益回報或收益保留

資金款項運用

專款專用或無限制帳戶

其他考量因素

組織型態、規模、企業文化、產業、法規等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行整理。

 

伍、結論

對抗氣候變遷刻不容緩,更需要企業活動之投入。全球產業政策逐漸趨向採行內部碳定價制度之前提下,評估「企業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是否有助於降低碳排」,已成為一項關鍵課題。企業實際採行內部碳定價機制之經驗,與未來將其納入經營策略之承諾,更方便外界預測該企業是否會積極採取對抗氣候變遷之組織行為。

實施內部碳定價制度,可提升企業內部氣候風險決策之品質,特別針對現金流受氣候風險影響之項目。同時,內部碳定價機制亦有助於企業與關心氣候變遷風險之利害關係人,尤其是外部投資人,進行更有效之溝通。

在氣候變遷風險逐漸衝擊企業經營之環境下,不同產業為因應減碳目標,而承受不同之財務壓力。碳定價有助企業評估現在與未來之現金流,也將進一步影響企業之價值。因此,如何及時將內部碳定價機制適當納入企業之碳風險管理制度,將會持續成為企業永續發展與投資人決策因素之重中之重。

 

 

 

參考資料

CDP, What Is Internal Carbon Pricing And How Can It Help Achieve Your Net-Zero Goal? Pp.6-7, available at: https://cdn.cdp.net/cdp-production/cms/reports/documents/000/006/374/original/ICP_White_paper_Final_%281%29.pdf.

Ethan Addicott et al, Internal Carbon Pricing, Policy Framework and Case Studies, https://cbey.yale.edu/research/internal-carbon-pricing-policy-framework-and-case-studies.

World Bank, Carbon Pricing Dashboard, available at:https://carbonpricingdashboard.worldbank.org/.

李宜樺等,財務報表綠趨勢-碳如何定價?,會計研究月刊,201712月,頁102

李堅明及楊喻閔,企業內部碳價訂定與氣候效益,會計研究月刊,20216月,頁56

沈寧衛,我國碳定價制度發展現況之探討,國會季刊,第51卷第4期,202312月,頁75

社論,邁向碳定價制度新紀元,主計月刊,第819期,20243月,頁3

紀和均,政府氣候治理與企業永續發展之互動-簡評新碳費制度,當代法律,20239月,頁35

徐志明,實施合理之外部碳定價機制以降低產業衝擊,工商會務,第146期,20251月,頁12-13

許一娟等人,氣候變遷新顯學我國碳定價選項,主計月刊,第811期,20237月,頁96

曾毓婕及羅時芳,碳定價:企業可以怎麼做?,經濟前瞻,20225月,頁17

葉欣誠,碳定價-賦予排碳與減碳經濟意義,月旦會計實務硏究,第69期,20239月,頁65

葉銀華,淨零非口號,誠實面對減碳困境提出有效作為,會計研究月刊,20244月,頁63

編輯部,碳費開徵,碳有價時代來臨,會計研究月刊,20241月,頁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