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產經】美國對等關稅對全球及台灣之影響

美國對等關稅對全球及台灣之影響

 

文:林俊宏(逢甲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公司治理中心主任)

 

一、讓美國再度偉大?反覆無常的川式關稅

美國總統川普於大選時,一再強調希望引導製造業回流美國,以促進國內經濟成長,讓美國再度偉大的訴求,更把關稅作為其談判的手段,以期降低美國長期貿易逆差並解決美國財政赤字。川普在「解放日」(Liberation Day) 42日公告對所有國家進口產品徵收10%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並對與美國有最大貿易赤字的國家,分別徵收更高的報復性關稅(Discounted Reciprocal Tariff)。川普在執行過程中朝三暮四,於49日表示有超過75個國家主動找美國討論新的貿易協議,因此暫緩對等關稅措施90天,但並不適用於中國。反之,川普透過記者會方式對中加碼報復,最終,美國對中國的關稅累計至145%,而中國也宣布對美報復性關稅也提升到125%。其間,白宮不斷發出「等習近平打電話」,意指一旦中國先求饒打電話,就可以大幅度下調稅率,顯見川普視對等關稅為貿易談判工具,並非最終財政目的。

美中貿易戰2.0升温之際,考量到美國企業對中國原物料及零組件的依賴程度,412日,川普政策又轉彎,美國「暫時」豁免電子產品課稅,包含中國對美輸出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等品項,但仍根據1962年貿易擴張法(Trade Expansion Act)232條款(Section 232),以調查和認定進口特定產品是否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為名,對整個電子供應鏈展開調查,以做為未來是否提高關稅或採取非貿易措施的參考,該項決定雖然對於在中國重金投資的高科技巨頭,如蘋果和輝達暫時放下心中大石,但川普要求將關鍵產業產線搬遷回美談何容易,背後需考慮複雜的技術因素,建置成本和時間,也預料產品回美製造後價格將飛漲。無論大範圍的對等關稅或隨意設定的九十天期限,川普如此混亂和前後不一致作法,對美國百年建立起來的國家商業信譽損傷不小,也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大幅震盪。

川普關稅措施是兩面刃,關稅成本將帶動物價上漲並加劇通膨壓力,當民眾消費能力被削弱時,就可能引發停滯性通膨危機,造成經濟萎縮。因此川普也表示關稅加到某個程度時,人們就不會想要買東西了,就怕過高稅率會阻礙貿易、對整體經濟活動不利。通膨加劇也迫使美國聯準會陷入升息或刺激經濟成長的艱難抉擇中,造成川普與聯準會主席鮑爾意見相左的危機。美國從二戰以來主導全球經貿秩序,各國多以美元為商品交易的結算貨幣,但川普關稅政策引爆國際金融市場震盪,政策搖擺與不確定性也持續損害投資者信心,連最安全穩定的美國國債與美元匯率,都出現不利警訊,反映市場對美國作為「全球避風港」角色產生質疑。

二、對全球產業的影響

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美國本來是全球製造中心,從鋼鐵、汽車到飛機,產能皆睥睨全球,當時美國產業結構中有高達一半以上是製造業。1960年之後,亞洲製造業崛起,日本、亞洲四小龍,直到1980年的中國改革開放,美國製造業外移到成本較低的新興國家,美國的製造業供應鏈徹底全球化,美國產業結構也向服務業靠攏,從大量消費亞洲廉價商品,導引至逐年擴大的貿易逆差,美國國債不斷積累。川普企圖以關稅扭轉在經濟全球化下所建立的全球製造業供應鏈,而未把各國原物料、勞力、資金、技術等經濟最適配置全方位考量,將注定其實施的不易和困境。

關稅戰也暴露出美國產業結構的脆弱,川普1.0任內有不少製造業回流計畫因供應鏈重建失敗而擱淺,川普2.0上任後關注鋼鐵、汽車等老牌產業,但許多美國大型公司在美國投資都面臨諸多挑戰,主要為技術勞工難以招聘所造成的產品品質低劣。即便美國仍有頂尖的科技創新產業,若新的關稅過高,企業為降低成本,可能必須尋找其他生產基地,與川普的期待相違背。例如美國於2022年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以推動晶片製造業回流美國,並推動供應鏈多元化,透過撥款、稅收減免及補貼等措施,鼓勵企業至美國本土設廠生產,台積電與三星等公司皆為主要受益者,但晶片工廠需要極高科技及無菌的生產環境,光是興建就需要數年時間,造成工程延宕;川普的移民政策也可能限制在美國招攬中國和印度的技術人才,晶片技術無法突破到奈米大小,與當地勞資法規過於保護勞方加以工會抵制等問題有關。

全球供應鏈形成複雜,在AI浪潮及國防科技需求下,川普試圖透過關稅打造出新的科技產業鏈,但仍很難以對抗亞洲長期擁有的優勢,例如亞洲半導體產業崛起的主要關鍵在於經濟全球化,其中包含在美國設計,利用中國稀土原料,在台灣、日本及韓國製造,越南封裝,中國組裝與測試,最後才運回美國銷售等,涉及複雜的技術和高昂的成本才能有效率並大規模地生產先進的半導體,川普企圖以單一關稅政策就將半導體拉回美國,無異緣木求魚。

三、對主要貿易國的影響

1、美中再次角力? 中國的反擊與影響

中國是美國在科技發展與經貿實力上最大的競爭者,中國以大量且低價的產品發揮優勢,成為美國主要的貿易逆差國。從2018年川普首次執政後,美中已歷經多次經貿角力。美國對中國的敵意態度堅定,美國為了在經濟上孤立中國,以關稅威脅其他國家切斷與中國經濟的連結,甚至可能將中國企業的股票從美國交易所下市。

中國則重申這場關稅戰由美方發起,將川普關稅措施視為貿易單邊主義,己經違反WTO貿易規範。中國持續採取反制行動,主要在於非關稅措施,力求打擊美國要害。其中,最關鍵動作為限制稀土出口,中國長期主導全球稀土供應,且掌握精煉技術的關鍵,猶如掐住美國高科技產業的脖子。其次,中國宣布暫停接收波音公司飛機與零組件交貨,嚴重打擊被視為美國製造業象徵的波音公司。中國也對美國農產品、影視作品或以轉單、或以限額方式,使美國品牌商品需求急遽下滑,在中國市占率持續流失。

川普採取極限施壓策略,習近平則以拖延戰術,就美國近日造成國際金融巿場混亂及本地消費巿場不安狀況而言,中國似乎押注美國會陷入一場經濟大衰退,時間拖得越久,美國經濟數據就會越難看,且若中國過早與美國政府展開關稅談判,則會顯得軟弱,此事也暴露出美國在貿易戰中的深層困境,既想維持強硬姿態,又難以承受關鍵領域對中國依賴的現實矛盾。隨著美中持續對峙,川普多次聲稱中國代表已試圖促成達成協議,態度似乎放軟。另一方面,中國產品對美國出口依賴程度高,美國若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超高關稅,將重創中國製造業出口。目前雙方都似降低姿態,傾向排除某些敏感品項,最終導致關稅戰可能淪為國際場合上的口頭較勁。

2、「洗產地」國家何去何從? 越南、柬埔寨、孟加拉

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在美中貿易戰1.0中成了最大的受惠國,有許多中國製造業到越南等地投資設廠以規避關稅,成為中國產品轉往美國的第三地,衍伸出洗產地的問題。其中,越南為美國第三大的貿易逆差國,面對川普46%的關稅,美越未來貿易談判中,如何防堵中國規避美國關稅、孤立中國經濟,將是未來談判重點。由於東南亞各國與中國在經貿關係的依存度不同,面對美國提出的確切要求也可能各有不同,但無疑將影響東南亞近幾年快速經濟成長的動能。

3、地緣政治優勢的受惠國? 印度

印度雖對美國逐年呈現貿易順差,但由於印度龐大巿場、優秀技術工人、具有地緣政治優勢等條件,甚至在聯合抗中的態勢下,新的電子產品供應鏈能否出現在印度?美印兩國都有很大的談判空間。其中,印度總理莫迪訪美和美國副總統范斯訪印,都顯示出印度在這場關稅戰中似暫居優勢地位。

4、背棄傳統盟邦? 加拿大、墨西哥、歐盟

加拿大、墨西哥原屬於北美自由貿易區,川普1.0後轉為美墨加協定,由於芬太尼毒品及非法移民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川普計畫對兩個傳統盟邦的大多數進口商品施加25%關稅,引發兩國政府的反彈。歐盟各國亦多為美國傳統盟邦,川普多次以歐盟高規的食品安全及汽車測試標準等質疑歐盟,並課徵20%的對等關稅,要求歐盟降低產品入歐標準,如何化解歧見,將考驗美國與傳統盟邦在未來經貿和安全上的合作空間。

5、經濟再次失落? 日本、韓國

日本、韓國、台灣是川普特別點名對美貿易掠奪的國家,皆同屬於高技術產業密集、享有巨幅貿易逆差、與美國有安全承諾的國家。其中,日本曾在美國壓力下簽下廣場協議,造成日本泡沫經濟失落三十年,至今仍難回復往日榮光,日本與美國貿易錯誤談判歷史惡果值得借鏡。

四、對台灣的影響 代結論

台灣為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來源國,美國擬向台灣課徵32%的對等關稅,受到最大的衝擊的產業包括農漁業、傳統製造業等,因其規模多屬中小型企業,外銷主力巿場以美國為主,我國可考慮擴大採購美國軍備、天然氣能源、投資阿拉斯加天然氣開採項目外,如何輔導產業轉型或擴大內需也需一併規劃。

由於川普關稅具高度不確定性,在擴大各國對等關稅同時,似乎對於可能引發的災難性後果尚未做好完全準備,對台灣及全球經濟都將產生負面影響。台灣政府和企業除需要密切關注情勢發展,及早評估並採取應對措施,更不能一廂情願的認為退讓或妥協能換回美國的手下留情,如何協助我國產製品開拓巿場或與友我盟邦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更形重要。

在我國重點發展的高科技產業上,以台積電為例,其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將成為主要談判籌碼。川普提到台灣搶奪美國原有的半導體產業,因此以關稅威脅台積電,如果不在美國設廠,就必須支付高達100%的關稅。隨著台積電在美國加碼投資,其重要性不言可諭,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領頭羊的台積電,其產值和產能為我國產業發展的半邊天,我國政府對其策略選擇更應妥善協調,因其對我經貿未來發展將具有決定性影響。川普2.0強調美國最核心的戰略為高科技產業,我國若能在這一波美台貿易談判中,突顯台灣產業價值和重要性,我國經貿地位或能隨之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