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因應川普貿易戰:服務業產業化/國際化的必要性

因應川普貿易戰:服務業產業化/國際化的必要性

 

文: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川普的關稅戰對出口導向的臺灣經濟將帶來重大衝擊,尤其是這一、兩年臺灣對美國出口的市占率由‍13%提升至‍24%,市場占有率、貿易順差大幅提升的結果,受到美國貿易報復的機會也大增。

在對等關係的課徵,以及臺美貿易談判的結果,可能引發的情況為:第一,高科技產業被迫外移,導致部分的產業空洞化;第二,傳統產業面臨中國大陸過剩產能的衝擊、對等關稅及臺幣升值等壓力,產業的生存面臨重大挑戰;第三,在科技產業外移、傳統產業面臨重大衝擊,將導致失業增加、消費下滑,最終服務業也會受到重大的影響。

因應之道,在科技產業上,建立雙向投資生態系、發展前瞻技術,以及產業更多元化的發展,才是維持競爭力的關鍵。傳統產業則應和AI5G、機器人、新能源等先進科技跨域合作,才能創造差異性、提高附加價值,在激烈競爭中勝出。

至於服務業,鬆绑、產業化及國際化,才足以擴大規模、提升競爭力,並解決青年低薪的困境。

在鬆綁、產業化上,臺灣服務業的福利思維,是產業規模破碎、競爭力不足的關鍵。未來服務業的主管部會應有鬆綁、產業化的績效指標(KPI),例如在長期照護上,可以考慮要求衛福部鬆綁管制,每年至少引進一家保險公司投入長照,在導入保險資金後,有利於精進商業模式、吸引高階人才投入,並營造優質的環境、創造更多高階的就業機會,擺脫青年低薪的困境。

服務業的國際化,有利擴大服務業的市場規模、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也有助於提高國家知名度、強化觀光事業。不過,臺灣服務業的規模小、實力不足,國際化面臨很大的障礙。因此,政府的協助及相關策略就很重要,韓國的文化產業、泰國的餐飲業值得借鏡。政府的發展策略、上中下游實力的整合,來自海外市場的拓展,都扮演了很大的推動力。

還好,最近經濟部及商業發展署已有一連串的作為,為了克服國內市場規模太小的困境,發展MITMade in Formosa的共通品牌,設立中央廚房、物流系統,併購大型的超市或大賣場當通路,目標市場則以當地的華人(華人較多的城市,可以解決老一代華人的鄉愁)、臺灣村(臺灣半導體投資的據點:亞利桑那州、德州)、對中國食物有興趣的外國人士(尤其在通膨高漲、實質所得降低、平價優質餐飲的需求特別殷切)。

類似臺灣半導體產業的代工模式,設計幾個模組(如排骨飯、刈包、鍋貼、小菜等),由晶圓廠提供模組化服務,再由各廠商差異化。媲美韓國餐廳的小菜,臺灣可以提供九宮格的餐具、便當盒,把臺灣知名的小菜如珍珠丸子、獅子頭、豆腐干、滷蛋、毛豆、麻婆豆腐等放在六個小宮格中,右方三個小格子整合成一個大格子,則放主菜和飯食,如排骨、焢肉、滷牛肉等。再配上一杯酸辣湯或餛飩湯,在美國把價格壓在15美元左右,應該有相當的競爭力。

整體而言,服務業國際化面臨重重挑戰,必須在通路、中央廚房等策略上有所突破。一旦國際化能夠突圍、在海外落地,將可以打響臺灣品牌,帶動觀光人潮、推動餐飲零售產業發展,甚至推動相關食材、原料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