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內部碳定價策略(三)
文:徐志明(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專任副教授/全國商業總會環境永續委員會委員)
一、前言
本文於前面二期,已分別針對內部碳定價相關策略,進行基礎理論及方法選擇層面之分析。本期為同一主題系列之最後一篇,將聚焦現今內部碳定價制度,在國內企業的實施現況與相關困境,並提供國內外成功案例之簡要評析,供各界,特別是服務業者參考。
二、內部碳定價之國內實施現況及問題
現階段內部碳定價制度尚未普及,仍無法普遍被國內大型企業導入做為淨零碳排機制。根據臺大風險中心2025年6月11日發布之《企業永續揭露準備度調查》報告,國內企業經營之大環境,在國際ESG「逆浪潮」之影響下,由於碳定價政策力道不足,導致對供應鏈之碳盤查與減量目標明顯退步,難以促使企業大規模實施內部碳定價政策。此項調查之對象,主要為國內年營收一億元以上之高碳排重點產業,例如傳統製造業、電子業、營建工程業;服務產業則包括運輸及倉儲業、不動產業與金融服務業等。受訪業者中,僅20.2%實施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溫室氣體資訊揭露及訂定淨零目標呈現停滯,供應鏈碳盤查亦退步。企業經營風險管理方面,對國內碳定價政策之理解程度雖有提升,但實施內部碳定價者仍屬少數,佔全體受訪者2.3%。而實施TCFD揭露之企業中,僅有9.3%實施內部碳定價制度。
即使國外企業之經驗,已充分證實內部碳定價策略可有效降低碳排,並能夠在面臨氣候變遷相關法律規範之衝擊下,幫助企業進行調適,上述調查之實證統計分析結果,仍顯示該制度目前仍未普遍受到國內大型企業重視。至於不利於企業推動內部碳定價制度之原因,包括永續政策誘因尚待強化,總體氣候法規與政策目標亦缺乏統整,導致金融機構之氣候議合與企業綠色貸款需求低迷,加上國內企業未能夠掌握目前國際政經局勢為市場帶來劇烈變動,因而阻礙企業執行ESG之機會(該報告將此機會稱之為「國際永續蹉跎契機」),迎頭趕上並轉型成為亞洲地區之永續引導者(臺大,2025)。
本文進一步認為,除非基於法規規範對公開發行公司揭露之要求,或跨國企業進入市場之考量,抑或ESG投資者之要求,否則,目前多數國內企業尚未實際感受到「碳有價」之壓力,以致未積極採取碳價內部化措施。其次,國內內部碳定價標竿企業之範例不多,而且實施碳價策略之門檻相對較高,例如影子價格設定與部門內部碳價決策之交易成本、碳盤查系統、人員教育訓練、因應不同部門之調整碳定價制度之成本等等,導致多數企業之裹足不前。此外,碳價之交易管理、氣候風險評估、氣候財務風險管理,亦需仰賴內部或外部之專業團隊介入;最後,碳價內部化為企業創造之短期財務效益並不明顯,更不易成為實施之誘因。
三、內部碳定價標竿案例
本文將以英商聯合利華(Unilever)集團及國內華碩電腦公司,做為實施內部碳定價之標竿企業案例,以進行制度現況說明,有助論者更進一步理解內部碳價制度於大型企業之實務運作現況。
(一) 聯合利華集團
總部位於倫敦之聯合利華集團成立於1929年,目前為全球最大之快速消費品(FMCG)龍頭企業之一,旗下擁有個人清潔、美容護膚、家庭清潔、營養與食品等五大事業群,包括多家知名品牌。
截至2024年為止,聯合利華產品銷售遍布全球190個以上國家,全年營收達 600餘億歐元,稅後淨利 60億歐元,「核心品牌」營收年增率達4.2%,年銷量成長2.9%,使每股盈餘提升16.3%。
聯合利華集團採行內部碳定價之現況概為:
1. 碳定價模式
採用影子價格定價模式,以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70歐元之內部碳價,導入資本支出評估決策,並在內部資本分配流程中發揮實質影響。該集團將氣候風險納入風險投資回報分析,特別應用於各項新廠投資、設備升級與技術轉型之評估。透過內部碳定價制度,計算溫室氣體風險參數,使其各項投資決策更具氣候敏感性。
此外,該集團也逐步將影子價格,擴展至供應鏈管理、採購程序與產品設計等層次,成功促進整體企業活動之低碳轉型發展,進一步提升集團組織之氣候韌性。
2. 結合再生能源轉型擴大綜效
聯合利華已承諾在2030年以前,實現營運面之「碳正面效益」(carbon positive),將減碳與營運效率進行整合,配合全面使用再生能源之策略。為實現此一目標,該集團自2017年起,設立清潔能源基金,透過實施內部碳定價制度,順利導入營運資金,用以投資該集團全球製造據點之再生能源回收等低碳設施,此種策略性之基金分配,不僅有助溫室氣體之減量排放,同時也創造綠色就業機會與能源自主,更落實ESG所要求之區域發展與社會價值創造。
3. 因應國際制度趨勢
以歐盟為主之各國際經濟體正加速推動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供應鏈碳揭露及強制性氣候財務報告。目前歐盟碳排放交易制度尚未包括範疇三之排放,但未來勢必全面涵蓋,顯示今後企業無論是否願意,都必須對自身及其供應鏈之碳排擔負更大責任。為此,聯合利華超前部署一套具前瞻性之企業內部碳價體系,不但提前滿足未來市場之准入門檻,面對未來氣候及環境法規之發展與嚴峻要求,將更具韌性。
綜言之,聯合利華之內部碳定價經驗,可做為製造業與消費品相關行業之轉型標竿。其經驗顯示,企業若能善用內部碳定價制度,將有助於氣候風險決策之評估、降低外部碳稅風險、便於獲取ESG資金,並強化供應鏈與消費市場之氣候韌性。從資產負債表之角度,企業實施內部碳定價,等於提前認列氣候風險資產,可幫助企業提前應對未來氣候劇變時之政策風險;此外,亦可進一步提高企業在綠色金融市場之能見度與評等。
(二) 華碩集團
根據華碩集團2023年之永續報告書,自2023年起,華碩集團將內部碳定價制度,納入實現2050淨零排放、落實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與RE100再生能源倡議之重要工具之一。
1. 碳定價模式
華碩採用「產業基準法」進行碳排放量計算,並依產品進口比例,分配碳排配額,超額部分依歐盟ETS平均價格計算成本。其制度設計,係參考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決議、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與全球碳定價政策趨勢,並以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及碳交易體系為依據,建立內部評估架構 (華碩,2024) 。
華碩主要以代工生產模式為主,因此,範疇一與範疇二之碳排放占比有限,其超過九成之碳排放,係來自供應商與產品使用階段,屬於範疇三之價值鏈碳排。因此,華碩以「產品碳足跡」做為內部碳定價計算基礎,並以每公噸二氧化碳當量80美元做為內部碳價,將其減碳績效揭露於管理報告,以供產品營運部門追蹤減碳成果(華碩,2024)。
2. 未來發展方向
華碩未來計畫進一步推動制度化改革,包含設立階段性目標,將內部碳費制度正式化,訂定資金管理與使用規範,亦將成立減碳專案審議小組,評估各項減碳技術之可行性與商業效益,並配合推動再生能源應用、提升能源效率,以及創新減碳等專案。
整體而言,華碩內部碳定價之作法,展現出科技製造業在氣候風險管理上之積極佈局,為高科技代工服務為主體之企業,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之內部碳定價推動路徑,足以做為供應鏈碳治理之標竿。
四、結論與建議
聯合利華集團實施內部碳定價之模式,不僅代表企業對永續管理技術工具之善用,更體現出永續企業文化與價值之選擇。在其淨零碳排放治理之過程中,展現企業財務評估之邏輯,也為產業升級與策略定位提供新典範。另一方面,華碩公司在內部碳定價實施方面,展示如何克服範疇三供應鏈碳治理之挑戰,特別是在面對不同產品線之利潤結構與供應商減碳能力之差異狀況下,成功制定內部碳費課徵模式及可行方法。此外,兩者之碳價設定,亦有客觀基礎,並平衡部門可接受度與外部政策衝擊。同時,兩者皆搭配再生能源運用計畫之實施,使碳價內部化確實發揮綜效。
本文建議服務業者,可借鏡以上兩者之內部碳定價模式,按照產業特性,調整出適合本身企業特性之內部碳定價架構及方法,實現碳治理、法規遵循與提升氣候韌性之三贏。
最後,本文針對企業,特別是關於服務業碳定價制度之推動,建議政府研擬相關政策如下:
(一) 政府可依產業需求狀況及實施能力,提供內部碳定價指引,闡明可供參考之碳費評估模式及定價相關方法。
(二) 政府可召集產業界、顧問業及學界之專家,建置產業協作平臺,推動產業共享內部碳定價實務,以降低進入資訊成本及門檻,協助企業導入與優化內部碳價體系,透過產官學研跨域協作,持續發掘創新碳治理模式。
參考文獻
1. Gerard Rijk, Barbara Kuepper, Pavel Boev, & Diana Quiroz (2024), Unilever’s climate bill: € 268 billion-A leader in washing clean and‘green’.
2. Unilever (2024), Climate Transition Action Plan.
3. 臺大風險中心 (2025),第四屆2025企業永續揭露準備度調查--善用國際永續蹉跎契機加速淨零轉型報告。
4.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2024),2023華碩電腦永續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