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稅戰暫時休兵 觀察全球匯率變化及對臺灣出口之挑戰
文:林俊宏(逢甲大學財經法律所教授兼公司治理中心主任)
一、關稅戰與全球匯率
面對美國國內財政及貿易雙赤字的問題,川普政府以「美國優先」提議對各國課徵高關稅,掀起貿易風暴,全球供應鏈劇烈震盪,川普隨後又延後談判日期,增加市場不確定性,美元因而受到多重利空打擊。對此,美國不僅與多國談論匯率問題,但對於美國是否有具體要求或未來如何推動並不明確。美國長期把持全球金融與匯率市場的主導地位,對臺灣、中國、日本、韓國等出口導向型經濟體而言,在這場貨幣與貿易的博弈中,關稅是這場貿易戰的第一波攻勢,但若關稅無法達成目標,藉由匯率調控的可能性將提高,這場貿易戰不只是關稅對抗,更是一場匯率戰。
由於美元作為國際間商品交易的主要計價工具,因此各國貨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即攸關各國進出口貿易及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因此各國政府都密切關注匯率,甚至進行干預操作,以維持經濟穩定。基本上,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各國匯率也常因國內通膨、財政赤字或國際行情而波動。為此,美國財政部每年都定期發布《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總體經濟與外匯政策》報告,以審視各國是否在國際貿易上藉由操控匯率獲取不公平的競爭優勢。今年外界聚焦川普會不會以關稅政策要求將匯率問題列入美國的談判議程,但如今報告出爐,美國財政部未將任何貿易對手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也並沒有明確跡象顯示美國對主要貿易逆差國就匯率問題要求施壓,但美國表示將加強分析主要貿易夥伴的外匯政策,警告各國不得採取「不公平」的匯率操作。另一方面,川普政府現在更關心關稅政策後的通膨壓力,若在此時要求主要貿易逆差國升值,將使商品進口價格攀升,加劇通膨風險。
二、全球匯率變化的觀察
在關稅戰暫時休兵後,美國主要貿易逆差國國家包括中國、日本、韓國等國,近日出現不同的匯率變化,這些現象的背後意義值得玩味。
臺灣
今年5月,新臺幣兌美元創下「史詩級升值」,短短數日失速暴衝,其中5月5日當日曾創下23年來最大單日漲幅,掀起民眾搶匯。後續新臺幣持續升值,6月暌違多年曾衝上28,成為最強亞幣,包括新臺幣兌日元、人民幣等匯價也都創下史上最甜價。面對新臺幣升值風暴,央行多次調節力道,使得新臺幣兌換美元、日元、人民幣的升值力道多有收斂,央行雖進場調節,態度仍略顯保守。新臺幣匯率快速且大幅升值有多項原因,包括臺灣出口商拋匯、外資匯入資金、適逢假期流動性較差等因素,但新臺幣走強的關鍵因素仍在於美國國會通過川普財政法案,引發市場對未來美債的悲觀預期,帶動美元指數走低,使美元貶值壓力加劇,推升包括新臺幣在內的非美元貨幣走揚。其實新臺幣匯率一直跟隨國際盤勢波動,新臺幣兌美元近期因在美元供給增加下,新臺幣匯率明顯走強。臺美關稅談判目前持續進行中,由於全球經濟局勢的不確定性,即便新臺幣匯率在亞洲貨幣中表現較符合美方期待,卻仍名列觀察名單上,將增添判斷臺灣外匯未來局勢的複雜度。
臺灣是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在美國財政部匯率政策報告關於對美順差、經常帳順差占GDP比率這二指標長期達標。因此,臺灣央行在調節匯率方面很審慎,並未踩到紅線,因此美國將臺灣續列匯率觀察名單。雖然目前在臺美關稅談判中並沒有明確証據顯示匯率問題已被列入美國的談判議程,且若美國真的對臺灣施壓要求升值,臺灣的匯率變動幅度遠高於鄰國就顯得不合理,而臺灣鄰國如日本和韓國,並未傳出類似的升值壓力。惟若就地緣政治的角度觀察,美國是否私底下在臺美貿易談判中對我方進行新臺幣兌美元匯率的施壓,仍不無可能,畢竟觀諸歷史,日本曾在廣場協議或韓國曾在與IMF金融危機談判時,都被要求進行貨幣政策的干預。如果目前臺美匯率談判已然進行,臺灣央行理應更加積極介入市場干預,但目前臺灣央行的態度卻顯得相對謹慎保守,對我國產業結構或未來經濟發展可能都有負面影響。
中國
面對外部經貿環境變數加大,關稅戰暫時休兵後,觀察人民幣匯率出現穩中偏強走勢,與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釋放經濟穩定增長目標密切相關。中國國內有效穩定的政策,為人民幣匯率提供重要支撐,但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背景下,中國是否能保持經濟增長及面臨通貨緊縮風險,中國人民銀行似採用其他政策工具來支持現況,包括一連串金融政策,如降息、降準,增強市場信心,支撐人民幣走勢,傾向於將人民幣匯率維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以保持穩定,可能維持人民幣軟盯住美元的策略,讓匯率保持靈活,但保持謹慎。
儘管中國只有在美國外匯政策報告中超過一項指標,即對美貿易順差超過門檻,卻名列操縱匯率觀察名單,原因是中國匯率政策與操作缺乏透明度,若未來有可信證據顯示中國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管道阻升人民幣,美國仍會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未來人民幣匯率可能呈現與美元走勢相反的雙向波動態勢,相對於其它主要貨幣來說,人民幣走勢將更為穩定,後續走勢將主要取決於中美經貿對話磋商進展以及美元走勢兩個因素。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緩和和人民幣匯價被低估,人民幣貶值壓力將有所減弱,因全球市場波動風險升高的背景,而人民幣匯率有穩健政策支持,使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正在尋找在中國的投資機會,中國資產因具備避險功能,也成為國際資本避風港。隨著中國出口競爭力提升及全球資產多元化上升等因素,也帶動人民幣走高,但相較於新臺幣兌美元出現暴力升值,人民幣匯率變化則相對平穩,近期金門、馬祖地區的民眾透過小三通往來廈門或泉州,也爭相換匯,新臺幣出現暴力升值的狀況對美、中、臺三方直接或轉口貿易之衝擊則值得後續追踪。
日本
由於美國對日本貿易逆差仍然在增大,1985年日本曾在美國政府的強大壓力之下,簽訂廣場協議促進日圓升值,因日圓升值帶來的負面影響,造成日本經濟泡沬化三十年,至今仍深陷泥淖。為挽救日本低迷經濟,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曾採行激進的貨幣寬鬆政策以刺激日本出口產業,由於寬鬆政策奏效,日本至今仍維持弱勢日圓以利出口。美國在此波關稅戰中,要求對日本採取高關稅,並認為日銀持續維持超低利率,是壓抑日圓匯價主因,關稅戰中美日如何平衡美日雙邊貿易,是觀察日圓匯率走勢的主要方向。由於日本對美國出口主力在汽車產業,為維持日系車商的競爭力,日本央行目前方向維持以日圓跟隨美元貶勢而波動,日圓兌新臺幣也呈現走貶格局,並創下史上最低匯價。
韓國
在高科技產業與臺灣同為主要競爭對手的韓國,關稅戰暫時休兵之後,與臺灣對美元強勁升值相似,韓元對美元匯率已創下自去年底以來的新高。美國主張韓國干預匯市雖未達門檻,但敦促韓國應持續把匯市干預行為限制在匯市失序的特殊情況下,引發外界揣測匯率可能是美韓貿易談判主題。韓國央行則表示韓元兌美元的升值情況顯著,不僅是市場波動所致,也與美國政府向亞洲國家施壓有關。另一方面,韓國政局不穩,當前韓國的政策決策者尚缺乏強而有力的領導,若匯率波動尚未結束,只要國際情勢出現變化,韓元仍可能持續升值,韓國央行針對韓國貨幣政策預計將會實施降息,具體幅度可能取決於經濟情勢的發展,並不會依照某個特定匯率目標來制定政策。
三、對臺灣出口之挑戰
由於臺灣與美國的經濟規模差距太大,經濟規模的差異會反映在外匯市場,臺灣與美國當地經濟環境的變化對美元兌新臺幣匯率的影響力並不對等。只要臺幣升值,臺灣業者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價格就會變昂貴,業者為了維持原本的利潤,必須調漲產品的國外售價,但是價格上漲會使當地消費者購買意願降低,造成產品出口量減少,進一步可能引發國內景氣衰退。新臺幣升值,對不同產業有不同影響,較無能力避險的中小企業或以出口為導向的傳統產業衝擊比較大,新臺幣強升也使得產業貧富差距加大,例如有競爭力的科技企業較有能力抵抗升值壓力,但對於傳統產業的重擊則加大。
很多傳統產業,一方面必須承受來自中國的內捲壓力,現在又面臨新臺幣強升,更加是雪上加霜,包括很多老牌傳統產業龍頭,如台泥、南亞、台塑、台化等企業的營收和市值多現慘況。不只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產業,若企業資產以避險保值為主,持有高美元或高美債等大量以美元計價的海外資產,臺幣突然強升也會造成巨額外匯損失,資產負債風險將會增加,使公司營利遭到重傷,例如富邦、新光等壽險業者或金控公司的獲利都大幅滑落。臺灣對美國巨大的貿易順差,主要來自於資通訊產業、半導體和電子產品的出口暢旺,獲利都創空前佳績,特別是AI人工智慧產業的帶動助攻,造就臺灣出口強勁,促使新臺幣有升值空間,很多有強大競爭力的公司如台積電和鴻海,或很多毛利率逾50%的公司都可以面對新臺幣升值的壓力,但由於半導體的銷售大多以美元計價,新臺幣升值多少仍會損傷這些公司的收入,也削弱了相關產品在海外的競爭力。
四、結論
匯率波動不但影響進出口產業的競爭力,也對企業利潤造成很大影響,今年初全球經濟因美國關稅政策出現劇烈動盪,伴隨5月新臺幣的大幅升值,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臺灣企業造成莫大壓力,尤其是以美元計價的出口產業,美元貶值,導致出口收入減少,從而侵蝕整體獲利。因此,臺灣企業應評估其經營架構是否需進行調整或審視本身匯率風險管理策略,以降低匯率對營運之影響。臺灣是對外開放程度很高的經濟體,很容易受匯率影響,央行面對美國是否介入外匯市場及美元背後隱藏的國際政治角力,應提高警戒避免新臺幣匯率的大幅升降,以免影響出口產業獲利或導致國內消費低落及國內經濟景氣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