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升值與關稅雙重挑戰下的臺灣戰略抉擇

升值與關稅雙重挑戰下的臺灣戰略抉擇

 

文:陳厚銘(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名譽教授、臺北商業大學全聯講座教授)

美國聯邦上訴法院日前裁定川普推動的『對等關稅』不符規範,但川普隨即在社群媒體上強硬表態,聲稱『所有關稅持續有效』,並表示將上訴至最高法院。這顯示關稅已非單純經濟政策,而是川普經貿戰略的核心槓桿,即使司法制衡介入,也難以立即化解。更值得警惕的是,即便『對等關稅』最終撤銷,美國仍可訴諸『國家安全』理由,對鋼鋁、汽車、銅等戰略性產品加徵關稅。在此局勢下,若臺灣僅寄望外部環境自行改善,勢必將自身推入更高的不確定性風險。

與此同時,新臺幣自年初以來持續升值,出口價格競爭力隨之削弱;『匯率升值』與『關稅壁壘』的雙重壓力,正全面檢驗臺灣產業的結構韌性。這並非短期政策效應,而是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國際規範失靈所引發的長期挑戰。若政府仍停留在補貼、融資等短線紓困,無異於坐失推動結構改革的契機。

資源與動態能力的考驗

依據資源基礎理論,唯有掌握具價值、稀有且難以模仿的資源,企業才能維持長期優勢。臺灣雖以半導體掌握全球級資源與供應鏈主導力,但多數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仍受困於低價代工,缺乏定價權與風險承受力。真正決定競爭力的,是能否展現『動態能力』——在不確定環境下及時感知變化、整合資源並迅速轉型。當地緣政治凌駕經貿規則,靜態優勢終將被侵蝕。少數龍頭企業已透過全球布局、多元客戶與金融避險展現典範,但更多中小企業因治理薄弱、產能集中、缺乏風險管理工具,對外部衝擊仍顯脆弱。

半導體雖然仍是臺灣最具戰略價值的產業,在先進製程上維持全球領先,但隨著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以及美國要求先進製程在地化生產,其核心優勢正遭遇嚴峻挑戰。若要維持長期競爭力,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市場與既有優勢,而必須在市場、產業與治理三方面推動全面轉型:市場上,應推動出口多元化,降低對單一經濟體的依賴,並積極拓展東南亞、印度、中東與歐洲,以強化談判籌碼;產業上,必須加速導入AI、智慧製造與綠色製程,以擺脫價格導向的競爭模式,持續創造高附加價值;治理上,更需全面強化企業韌性,龍頭企業的穩健源自嚴謹治理與風險分散,而中小企業若無法及時補強治理結構與風險承受能力,將難以應對下一波國際動盪。

結語:韌性才是核心

「升值+關稅」的雙重壓力,不只是眼前挑戰,更是對臺灣產業結構的深度檢驗。過去仰賴成本優勢與景氣循環的成長模式,已難因應地緣政治與供應鏈重塑。關鍵在於「韌性」——不是被動守勢,而是前瞻再造:在衝擊中重組價值,在變革裡開創新格局。臺灣能否立足變局,不在短期補貼或片面因應,而在於建構以「動態能力」為核心的體系。唯有政府、企業與學研合力推動制度創新與技術升級,方能在風險重塑中轉守為攻,鞏固產業鏈定位,掌握未來主導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