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櫥窗】跨域跨業 AI創新服務

跨域跨業 AI創新服務

文:鄭仁傑工業技術研究院副總暨服務系統科技中心執行長 

前言

臺灣經濟創新成長依賴境外投資、出口和服務業主導的內需市場,但服務業受限於市場規模及新創活力,面對數位轉型,跨域跨業的AI創新服務成為激發競爭力與創新的關鍵。從國家新經濟戰略角度來看,臺灣必須從單純擅長解決問題,轉向精準定義問題,進而引導產業提出完整的整體解決方案。臺灣雖擁有優秀資通訊及軟硬體人才,仍需強化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的問題定義能力。企業應投入一定資源於需求前端之前瞻技術布局,積極運用跨域整合與AI服務,結合創新思維與真實生活體驗,將使用者多元且隱性需求具象化,轉化為明確的技術與服務開發目標。此策略不僅能提升國內服務業的附加價值,還能塑造臺灣在全球創新經濟中的獨特競爭優勢,助力國家經濟實現新一波高度成長。 

從製造到智慧服務:跨域跨業生態系驅動服務創新

過去數十年,臺灣經濟型態與服務創新之關係顯著轉變。由以商品為核心的製造經濟,經過資訊化與網路化演進,逐步走向注重體驗與平臺的服務經濟。19701990年代,技術進步主要著重於產品功能和製造效率提升;進入2000年代,終端用戶需求、使用情境與服務介面成為創新重心;到了2010年代及2020年代,物聯網、雲端、大數據與AI融合,促成了「智慧事物(Smart Things)」與「智慧個體(Smart Beings)」並存的生態,服務創新不再是企業內部單點突破,而是跨域跨業生態系統的共創(Co-Creation)。

服務創新展現三大特質:一為深度專業化,須融合多領域知識;二為高度整合,強調軟硬體與流程的緊密協同;三為規模化能力,仰賴平臺經濟與網絡效應。企業必須從傳統「提供產品」轉向「設計連續化的服務體驗」及「打造生態系運營模式」,以有效掌握未被滿足(unmet needs)及未知潛在需求(unknown needs),激發多元且持續的成長動能。這一轉型呼應全球從製造向體驗與平臺經濟的宏觀發展趨勢,臺灣企業須聚焦跨域跨業合作與數位轉型,強化競爭優勢與市場定位。 

破解臺灣服務創新『四缺三難』:跨域跨業AI驅動之整合策略解方

臺灣以強大的製造與ICT產業鏈著稱,但在服務創新領域仍面臨「四缺三難」的結構性瓶頸。首先,服務業規模偏小,研發投入不足;其次,產業重硬體,軟體與服務系統化能力薄弱;第三,中小企業數位化與國際化能力有限;第四,跨域跨業整合與生態系治理尚未成熟。同時,人力結構疲弱(薪資停滯、專業人才流失)及國際市場參與受限(服務貿易壁壘),皆制約成長力道。針對此現狀,必須採取系統性策略:一是透過政策引導與資源集中,提升服務研發投入與場域驗證,加速技術適用與成熟;二是推動軟硬體深度整合與平臺化建置,發展垂直百工百業AI應用,降低中小企業採用門檻與成本;三是強化跨域人才培育與實務型AI素養教育,將AI納入職能訓練衍生至產製線上應用,並鼓勵產業龍頭推動供應鏈資料共享及產業知識庫共建,加速與提升設計品質與開發效能,促進供應鏈韌性之協同效應。最後,健全資料治理與AI倫理框架,平衡資料開放與隱私保護,確保創新能在公信力與社會信任中永續發展。 

智慧醫療到智慧物流,跨域跨業AI創新服務產業化典範解析

服務創新已成為現代產業提升競爭力與永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本文結合智慧醫療、智慧物流、新型媒體互動及運動科技等前瞻案例,深入解析服務創新從技術原型到成功產業化的完整發展軌跡,提供產業界重要參考。

以因應人口高齡化及醫療人力短缺的「智慧醫療助理(iMAS, Intelligent Medical Assistant Solution)」為例,透過影像擷取設備、Smart Gateway與智慧決策平臺整合,Analytic AI模型準確率高達93.8%(優於GoogleIDx),成功打造一個涵蓋眼底檢查、傷口護理與遠距醫療的多元服務生態系。有效提升基層與偏鄉醫療品質,大幅改善資源分布不均問題;並憑藉實地場域驗證與持續優化,贏得醫療現場及制度高度信任,推動產業化落實。

在智慧物流創新應用方面,為節省揀貨人力與提升效率,打造臺灣MIT之亞洲首創「AI高密度立體式智慧倉儲系統」,結合無人車、IoTAI、雲端與自動化技術,整合新竹物流、Yahoo奇摩及漢錸科技等資源,建置14層高密度貨架與飛梭車自動揀貨系統,以AI分析自動判別商品尺寸、重量,依訂單關聯優化儲位與揀貨動線,實現自下單到揀貨最快1分鐘完成。結合智慧配送排程及IoT運力平臺,揀貨人力節省60%,新手司機運送時效減半,物流效率及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同時回應超過1500億元零售線上訂購與門市取退需求,創新推出「智慧微倉」及「轉店微倉」服務,打造全臺首創高效能、全自動城市零售「倉儲即門市」模式之龐大商機(市場規模逾1500億以上)。發展AI Agent優化空間配置,坪效提升3倍。以多任務雙軸移動機械臂同時處理雙件取貨,實現全程無人自動操作。透過軟體解決方案結合設備業者的微方案擴散策略,與龍頭企業協作,引領零售物流升級。

在新型媒體互動創新應用,針對中小企業行銷及會展文案設計,本服務運用超過兩百萬筆資料建立繁體中文文案AI生成模型,提供一站式影音內容生成服務平臺。此服務已助兩百多家創業與品牌業者,快速生成在地化廣告圖文與短影音,行銷成本降低約30%

在運動科技的AI創新應用,首套國產智慧棒球投球解決方案「多視角感知一體機系統」,結合AIoT多軸向投球控制與輕量EdgeAI動作分析,能模擬十種變速球路並精準掌控落點。此外,與「運動科學中心」數據服務串接,建立國家級教練模型(Coaching Model),透過科技跨領域整合,提升育樂體驗與運動競技表現,協力運動訓練進入智慧化新里程及產業升級。整合設備製造商與AI平臺,共創高價值智慧投球機方案,助產業從代理商成功轉型方案供應商。同時協助全臺最大棒球場館導入專業訓練系統,推動智慧投球機產品化。

整體而言,臺灣服務創新有效採用「三S策略」:第一層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第二層端到端解決方案(Solution)、第三層新創驅動市場(Start-up go-to-market),跨域系統性整合資通訊、AIIoT等新興技術,聚焦用戶需求與價值創造,助力服務業突破規模限制,形成獨具特色的產業生態。成功的服務創新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技術、需求、市場模式、合作生態與標準化協作的多維度整合與創新,為臺灣產業升級與永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生成式AI引領創新服務新視野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不斷演進,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及大規模語言模型(LLM)已從實驗室走入醫療診斷、行銷策略、供應鏈優化等企業核心領域,顯著提升作業效率並催生多元新型服務。未來創投資金更積極投入媒體、運動、文化及娛樂等領域,這些非傳統電子製造強項,卻成為企業開展創新競爭的新戰場,帶來空前商機與價值。臺灣可善用其半導體與伺服器製造優勢,加速推動從雲端運算到邊緣運算(Edge AI)的技術升級,聚焦小型語言模型(small LLM)與智慧代理(AI Agent)的發展,助力垂直產業深化應用,提升產業競爭力。

同時,政府與產業界應攜手打造AI Foundry(技術中央廚房)與AI Centers(產業支援中心),整合模型研發、算力提供與資料治理服務,降低企業跨入AI領域的技術與資源門檻。此外,建立以透明度、可解釋性及風險分級管理為核心的可信賴AI原則,是確保技術永續發展與贏得社會信任的關鍵。綜觀而言,生成式AI不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成為推動跨域跨業產業升級與創新的重要引擎,為未來經濟注入強勁動力與無限可能。 

結論

展望未來,跨域跨業的AI創新服務將成為推動臺灣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引擎。短中期策略應聚焦於推動百工百業AI化,透過打造成熟示範案例,加速成功模式在中小企業間水平擴散,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政策面則需建立高品質、專業且多元的繁體中文與領域資料庫,並提供技術研發及導入補助、投資抵減等誘因,激勵企業積極採用AI。同時,明確的AI治理架構與資料共享政策,保障數據安全與倫理合規,為創新奠定信任基礎。

產業層面則應推動平臺化、標準化及生態系統建設,設立AI CentersAI Foundries支援體系,降低企業導入門檻,促進跨業協同與技術落地。長遠而言,臺灣應善用半導體、伺服器及製造整合優勢,延伸發展AI晶片、AI伺服器及垂直產業AI服務,打造區域AI價值鏈樞紐,強化全球競爭力。最終目標是推動以人為本且可信賴的AI應用,不僅追求技術突破,更致力成為產業信賴的AI價值共創夥伴與創新服務領導者,推動跨域跨業生態系發展,提升全民福祉並促進產業的永續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