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2023年全球與台灣經濟展望

2023年全球與台灣經濟展望

文:顏慧欣(中華經濟研究院WTORTA中心副執行長)

 

一、前言

2022年對國際經濟環境影響最大的事件,無疑是2月爆發的烏俄戰爭後所帶來的衝擊;一方面引發歐洲地區的地緣政治緊張情勢,二方面各國與俄羅斯與烏克蘭的能源、糧食及原物料的貿易往來受阻,使得國際物價居高不下。尤其是各國經貿發展在全球化時代下,相互牽動而無法獨善其身,隨著烏俄戰火仍無停歇跡象下,其仍是2023年經濟情勢無法樂觀以對的最大變數。其次,美國與中國競爭對抗之關係不僅未見改善,美國科技管制的範圍愈發擴大,世界兩大強權的對抗對現有全球經貿秩序已形成一定挑戰。然而,美國為了增加與中國地緣政治之抗衡力量,透過區域與雙邊結盟策略已成主流思維,印太經濟架構與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都是其中布局,其推動形成的新貿易架構意義及影響,同樣值得關注。

二、2022年國際重要經貿情勢回顧

(一)烏俄戰爭對全球經貿局勢之衝擊

為了制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歐盟及加拿大宣布聯手採行多項經濟制裁措施,例如將多家俄羅斯主要銀行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限制俄羅斯進入全球金融市場之管道;或美國、歐盟及G7國家宣布取消俄羅斯貨品及服務最惠國待遇;美國簽署法令終止俄羅斯石油進口,以及終止與俄羅斯及白俄羅斯的正常貿易關係;禁飛、關閉港口與禁止公路運輸;禁止煤炭、石油或天然氣等能源進口;凍結俄羅斯及其高科技產業與權貴資產等。至於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也宣布暫停所有在俄羅斯及白俄羅斯之計畫等。

烏俄戰爭本身及各國對俄羅斯施行的制裁措施,不僅對烏俄兩國造成直接影響,亦對全球政治與經貿環境形成嚴崚考驗。依據聯合國UNCTAD報告指出,烏俄戰爭爆發後已進一步減損全球經濟成長、導致糧食、燃料與肥料價格上升、令全球供應鏈重組更加複雜並提高貿易成本。IMF也指出烏俄戰爭對全球經濟至少造成三個面向的打擊。一是糧食與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提高通貨膨脹;二是針對與烏俄相鄰的國家,其貿易、供應鏈與匯率將產生波動,並有大規模難民湧入;第三則是企業信心下降與投資人不確定性增加,對資產價格造成壓力,影響融資環境並可能導致新興市場資本流出等[1]。另一方面,烏俄戰爭並非僅是歐洲危機,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更撼動國際既有秩序,及連帶影響到對印太地區之關注,不僅是2022年全球最大的黑天鵝,更成為近期來對地緣政治的最嚴酷挑戰。

(二)美中「戰略性競爭」格局確定

美國拜登政府原訂在20222月應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後因烏俄戰爭牽絆而延後至10月方公布[2]。在該政策文件中,明確將中國定義為戰略競爭者,更指出中國企圖改造國際秩序,且在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上越來越有能力達成目標,是唯一既有企圖心、也有能力的競爭者。因而對於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等威權競爭,美國將進入一個「決定性的十年」。

面對戰略競爭關係,該文件指出美國將對勞動力、戰略部門和關鍵供應鏈進行戰略性公共投資,特別是如微電子、先進運算、生物技術、乾淨能源技術、先進通訊的關鍵與新興技術,以此贏得競爭。第二,美國持續強化聯盟和夥伴關係,包括北約(NATO)、印太地區夥伴、傳統安全盟國,將持續強化與其在科技、貿易、安全方面的連結。反之,中國則是構成這些地區的主要威脅,俄羅斯、伊朗和北韓的核武計畫,同樣也是造成全球不穩定的根源。第三,美國認為,俄羅斯雖是現在進行式的國家威脅,然僅構成歐洲地區「區域性安全的威脅」,相對的,中國可能形成「具後作力」(或可理解為「後果最為重大」(consequential)的地緣政治威脅。

目前美國先以印太地區作為美中競爭的主戰場,但不排除將提高至全球層次,並涉及經濟、科技、外交、發展、安全和全球治理等各項領域。由於許多印太地區的盟國必須站在前線面對中國的直接脅迫,因此美國將協助盟國做出主權選擇,協助其經濟與發展需求,以及處理如數位基礎建設的信任問題、供應鏈強迫勞動、非法捕魚(IUU)、新疆人權侵犯、香港自主問題。此外,美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表示,美國與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競爭上,過去只尋求保持2-3代技術差距,但未來將維持盡可能極大化的領先優勢(as large of a lead as possible),這個思維已反映在美國持續擴大的出口管制作法上,如限制對中輸出第四代半導體先進技術與材料、先進半導體及製造設備、超級電腦的管制措施。

在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方面,該文件表示在一中政策下,反對任何一方單方面改變現狀,且不支持台灣獨立。惟同時間,美國將負責任地管理競爭,包括減少意外軍事升級的風險、加強危機溝通、建立相互透明度,最終與中國正式討論軍備控制,尋求更大的戰略穩定性。

(三)主要國家開始推動關鍵及高科技產業回流政策

隨著美中對抗、地緣政治風險提高,主要大國對於新興科技應用與半導體先進製程的競爭愈發激烈,再加上各國為避免再有突發事件導致供應鏈斷鏈風險,紛紛提出鼓勵晶片、公衛等關鍵產業回流本土的法案與政策,如美國「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歐盟「歐洲晶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日本「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韓國「國家尖端戰略產業法」等。

以美國《2022年晶片法》為例,該法設立「美國晶片基金」,其中美國商務部經費計500億美元,390億美元用於補貼晶片生產活動(包括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等),且限定20億將用於成熟技術節點(mature technology nodes);另110億用於晶片技術研發。晶片法也分配給國家科學基金會(NSF2億美元之「美國晶片人力教育基金」,做為半導體從業人力培訓發展之經費。《2022年晶片法》也新增「先進製造投資抵減」,為半導體投資活動提供抵稅依據。

歐盟在202228日提出「歐洲晶片法」草案,目標至2030年帶動430億歐元(約444億美元)的公共與私人投資注入歐盟半導體生態系,同時設置供應鏈監測與因應機制,因應可能的斷鏈危機。日本岸田內閣則於2022511日完成《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立法,其中指出為了在人工智慧(AI)及量子等尖端技術的開發有一席之地,日本將建立與促進公私部門合作研究開發機制,並將提供企業與大學資金支持。該法將於2023218日正式生效,部分規範則將分階段陸續上路。同時間日本也認為穩定的半導體供應鏈對保障經濟安全至為關鍵,因此提出半導體復興計畫,不排除透過大規模財政補貼來建立自主的半導體供應鏈。

這些大國不論為了在高科技領域競爭勝出、或確保關鍵產業的安全存量與自主性下,其陸續發布的產業政策或補助輔導措施,對外國廠商佈局、全球供應鏈調整之影響,勢將逐一浮現。

(四)台美及兩岸關係出現新高與新低點

在美中步入戰略性競爭關係、美國重建本土供應鏈及力組高科技新聯盟等發展下,台灣除半導體產業是美國爭取的合作對象外,在各製造業領域普遍具備堅實的生產素質與能力,也成為美國重建本土產業製造能量不可多得的夥伴。再加上台灣位於第一島鏈中間的特殊戰略位置,具有地理戰略重要性,綜合各種因素,台美關係走向了史上新高點,除了美國現任官員及政治領袖訪台絡繹不絕,跟台灣合作也出現公開化、正式化的趨勢,例如20226月開始談判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就是一例。

然而台美關係之新高點,自然加深了中國不滿情緒且反映在兩岸關係發展上,美國眾議院佩洛西議長8月訪台後,兩岸關係的緊張,以及中國軍事在海、空常態出沒及跨越海峽中線,幾已成為「軍事新常態」,對台灣經濟活動即便無明顯實質影響,但對於從境外觀察台灣的外資機構而言,無疑會有擔憂。台、美、中三方關係之推拉角力,2022年的發展只是序曲。

三、2023年全球及我國之經濟預測

如前所述,2022年充滿了動盪與不安,雖然台灣也面臨了新的機遇,惟在這些全球性的事件與變數仍在動態變化之際,各種不確定因素仍將主宰著2023年的前景。

外部因素之不確定因素,主要為烏俄戰爭後續發展不明、全球通膨仍居高不下、貨幣政策導致主要市場面對經濟衰退風險、美中對抗不停升溫、台海情勢無明顯好轉及中國經濟及防疫作為逆轉後續發展等情勢下,國際機構大多預估2023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低於2022年,呈現持續下行走勢;全球GDP成長率預測約在1.52.5%之間。

IMF去年10月便已示警,世界將進入20年來最弱的成長期,台灣經濟無可避免受到全球政經情勢之拖累。中經院預估我國2022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3.04%,雖然顯著下修了烏俄戰爭前的預測,但仍維持了自2019年起連續4年超過3%成長率的表現。然而我國出口在連續26個月持續增長後,自20229月起開始下滑,11月更減少13%,已經反映出全球衰退的警訊。展望2023年,經濟下行恐怕會持續成為主旋律。歸納國內主要經濟研究機構於2022年底所公布的預測,中經院129日預估2023年經濟成長率為2.72%、中研院經濟所1222日預測為2.41%,即便是官方央行經研單位1215日預估,也僅有2.53%,也都反映出此一下行之態勢。

四、結語:2023年之展望

不論烏俄戰爭、美中競爭的情勢,皆對現有國際秩序產生變動與衝擊。未來時代,是地緣政治決定了經濟走向,也使得過去曾有「世界已經平了」(the world is flat)的說法面對挑戰。面對此一發展,張忠謀先生在台積電於亞利桑那州新廠開幕典禮有感而發指出「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幾乎已死亡」,但與此同時,央行楊金龍總裁則表示「未必如此」。兩相對照說法反映出地緣政治競爭帶來極大的變數及挑戰,但同時也可能是機遇。

不可諱言,台灣是過去專注於成本效益等經濟「比較利益法則」下之全球供應鏈佈局受益者,因為台灣專業代工的製造能力,可在世界各地生產,為客戶創造最大利潤與價值,在未來如半導體等關鍵產業,台灣代工業者可能會少了一些自主佈局的空間,但跨國間會多了「拉台化、擁台化」的認同感,因而台灣如何定位與其他國家的產業互補與盟友關係,乃是關鍵。至於不屬於高科技、關鍵性的其他產業領域,由於目前主要大國並無意改變既定的結構,或可繼續如常運作,但仍不免要擔心影響全球的各種變數,將會是2023年世界經濟運作的日常模式。



[1] UNCATD, “The impact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war in Ukraine”, UNCTAD rapid assessment, March 16, 2022, available on: https://unctad.org/webflyer/impact-trade-and-development-war-ukraine; IMF: https://www.imf.org/zh/News/Articles/2022/03/15/blog-how-war-in-ukraine-is-reverberating-across-worlds-regions-031522

[2] US White House,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