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消費與投資是2023年成長的驅動力

消費與投資是2023年成長的驅動力

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台灣景氣從去年(2022)第四季急轉直下,第四季出口成長 -5%,以至於今年經濟成長率只有2.43%;展望今年(2023)景氣,在全球經濟下行,訂單不明、清銷庫存,出口可能也不會有太優異的表現。因此,擴大民間消費、透過工具維持民間投資的力道,才能維繫台灣今年經濟成長於不墜。

在全球經濟自高檔滑落的情況下,根據中經院的推估,今年出口成長率只有0.96%,而出口低迷影響下,民間投資也僅僅成長1.49‍%。因此,民間消費將成為維繫景氣的重點,約成長4.69%,如果有政策配套、加持,或許可以使經濟成長稍微加溫。

在內外經濟情勢困頓、出口不振的局勢下,台灣如何維繫過去幾年傲人的經濟成長,繼續昂首前行,值得政府花更大的心力來思索及行動。根據國民所得統計,就需求面觀察,台灣的淨出口對GDP的貢獻為16%,一旦出口下滑,只能靠內需撐住景氣。

根據2021年的數據顯示,內需中民間消費對GDP的占比為45‍%,固定資本形成的占比為26%,其中22%來自民間的投資。因此,欲提振內需,消費、投資將是兩大主要的驅動力。

在外需(出口)困頓之際,政府能著力的地方將是內需(包括消費及投資)。過去是外熱內溫,現在可能必須是外冷內溫,甚至外冷內「加」溫,代表政府的政策必須動起來、有配套,才有助於擴大內需。

擴大消費方面,由於民間消費的GDP占比高達45%,因此,如果民間消費高成長,例如超過5%,台灣要保2.5%的成長就不太困難。舉例而言,跨年101大樓的煙火秀,如果能夠結合週邊的購物中心、電影院、餐飲場所提供折扣或共襄盛舉、辦理活動,可以打造三天三夜的不夜城,帶動龐大的消費及購物人潮。最近,超徵稅收每人普發6,000元,如能透過口號設計(如消費是美德、消費不要有罪惡感、消費是在振興經濟)鼓勵有錢人、不用刷卡的人可以加倍的消費,透過乘數效應,可以達到振興經濟的效果。其次,一旦股市低迷,則可以透過降低證交稅達到刺激股市,而股市交易手續費的增加,又可以反映在民間消費的指標上。

擴大民間投資上,在出口低迷時,民間的進口、投資也會相對萎縮。但如果政策的設計,也可以驅動一些民間的投資。例如投資抵減就是一個很好的反景氣循環工具,尤其在廠商面臨數位轉型、淨零排放及缺工壓力之時,如果政府可以提供數位轉型、淨零排放及商業自動化的投資抵減優惠,但配合落日條款,以35年為限,相信可以兼顧擴大內需與產業升級轉型的雙重功能。

再者,政府亦可以考慮對中小企業發行數位券,補貼其部分的數位轉型、淨零排放、商業自動化的諮詢顧問費用。如此一來,一方面可以帶動資訊服務、通訊服務業的商機,除了擴大內需之外,又可以加速中小企業的升級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