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話題】推動服務業品牌及國際貿易應有嶄新作法

推動服務業品牌及國際貿易應有嶄新作法

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臺灣以代工為主,推動品牌、尤其是國際性的服務品牌相對不容易,首先必須符合臺灣的意象,例如茶、米飯、小籠包等,國際間普遍會認為這是臺灣人、中國人的東西,比較容易推銷。這也是臺灣的手搖杯、小籠包可以風靡世界的原因。因此推廣臺菜如能結合茶飲料、小籠包等跨域的特色產品,更容易得到國外消費者的青睞。其次,原物料、產品海外供應品質的穩定性、一致性。再者,了解海外消費者的特性,以及有標準的作業程序(SOP)。最後,必須有應付消費者抱怨、退款等資金及程序。故政府在背後的協助可以扮演一定的助力。例如泰國政府透過民間協會的世界廚房計劃(kitchen to the world),將廚師分級認證、聚焦菜色,並透過貸款協助泰國廚師海外經營餐廳,也使泰國菜在世界各地發揚光大。日本的酷日本(Cool Japan)計劃慎選日本優良的品牌,在東南亞各國成立專區,有計劃將日本食衣住行育樂的品牌及文化輸出,使東南亞國家認同日本的文化與產品,這些作法值得政府參考。

 

至於在推動國際貿易上,出國時,常常有機會經過各國機場旁邊的高速公路,不管在美‍國、歐洲的大城市,或者到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等中東國家,都會看到三星、LG的品牌標誌高聳在路旁,這和韓國生產、出‍口很多消費性電子產品、汽車、家電用品有關。反之,臺灣以B2B為主的代工模式,最終消費產品的生產、銷售比例不高,打品牌直接接觸消費者的機會不大,除了宏碁(Acer)、華碩(Asus)、早期的宏達電(HTC)之外,消費者品牌不多,或市占率不高,在海外影‍響‍力有限。

 

但一、二十年下來,臺灣廠商的競爭力、產品品質已有相當的進‍展,尤其是不少中間企業的實力已非吳下阿蒙。而且越來越多的廠商有自己的品牌,亟需對外的通路。加上近幾年來供應鏈的上中下游整合,也需要一個旗艦企業帶領中小企業對外打群架。例如臺積電公司前往美國設廠,帶動材料、設備、零組件商,形‍成半導體產業的族群,相信也可以提高臺灣產品的能見度。

 

就產業的發展趨勢而言,近年來也有以下的變革:第一,在新冠肺炎後,在地化、接近目標市場蔚為趨勢。以前CESComedex Fall等大型展覽,人潮逐漸在地化,部分被在地展覽所逐步取代。過去,外貿協會在各地辦理展覽,不過,一旦展覽結束後,不易找到供應商、通路商。因此,未來外貿協會的角色也應該逐步改變,尤其是新冠肺炎之後,接近目‍標市場的投資蔚為趨勢。

 

第二,降低產業M型化的困境。臺灣近年來,半導體、電‍子資訊業一枝獨秀,但其他產業的表現則平平,也造成民眾對經濟成長的無感。同時,臺灣的產品越來越多元化多樣化,因此亟需展示中心(demo center),透過旗艦廠商帶領供應鏈團隊打群架,尤其是若干工‍具機、紡織成衣、機械等,產品品質佳,但國際知名度不足,若能在國際上有據點宣傳,相信可以發光發熱,並降低臺灣產業M型化的窘境。再者,若干半導體零組件設備、材料廠商,更可‍以在臺積電、聯電等之外,找到更多的訂單,才能降低貿易上的障‍礙。

 

第三,俄羅斯、烏克蘭戰事的啟示。由俄烏戰事可以看出,國際宣傳、輿論壓力,可以造就更大的國家品牌形象,未來可以贏得更多海外的支持,降低中國對臺灣進犯的企圖心。目前,臺‍灣以中間產品為主,而單一的中間產品不易吸引注意,如有展示中‍心,聚集相關的周邊廠商,形成產業群聚效果,除了提供客戶一條龍的服務外,臺灣的產品產業在國‍際上有知名度,越容易爭‍取其他國家的認同支持。

 

在國家政策趨勢上的發展上,也有以下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新南向欲加強落地的考量,以及新東向,成為全世界的矚‍目,必須有展示中心才能有效的落地,並吸引美國人、全球人的目光,打造臺灣產品的國家形象。其次,美國市場是全球最大、最有吸‍引‍力的,所以在美國打品牌、建立展示中心,相當於向全世界展示臺灣產品。再者,透過行銷打造臺灣產品形象,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才能解決臺灣近年來產業 M 型化的困境。此外,鏈結美國,讓臺灣廠商打出品牌形象,有利於臺灣廠商吸引美國人才、資金、技術、商業模式、購併美國企業,使臺灣能在產品、技術、商業模式上繼續領先東南亞國家、中國。

 

展望未來,臺灣可以利用美國、東南亞市場為起點。在美國,臺‍灣可以選定亞利桑那州做為半導體;密西根州的做為汽車電子;紐約、波士頓可以做為生技產業的主要展示中心。而東南亞,臺灣新南向政策之所以推動得相當辛苦,主要在於缺乏落地的策略,如能在主要目標國家的城市(如越南河內、胡志明市,印尼雅加達),在港口附近建置一個專屬臺灣的「經貿運籌基地」,亦包括了物流、倉儲、展示中心,供應商、通路商的聯繫基地,再有效結合臺灣在當地的銀行、僑商、華僑,可以發揮行銷、連結客戶的功能。

 

除此之外,印度也是可以考慮的國家。雖然印度國民所得仍低,但印度擁有14億人口、市場大,食衣住行育樂各項建設產品品質均不甚出色,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這也是龐大的商機所在。同時,印度最近大興土木、進行基礎建設,加上美國去中化的長線大戰略下,美國品牌大廠如蘋果、耐吉、戴爾紛紛要求旗下的代工廠前往印度布局,相信可以帶動不少相關的商機。據專家表示,印度有點像2000年中國大陸經濟即將崛起的態勢,這也是不容忽視的市場。當然印度的教育程度、產業群聚、中央地方稅制蕪雜、種姓制度、空氣污染等缺點仍亟待克服。

 

當然,政府不一定要站在第一線,政府可以在背後提高補助,在背後協助廠商協調、整合的工作。海外代表處、外貿協會則負責協助,甚至可以調整單純行銷的角色。過去貿協為臺灣廠商行‍銷臺‍灣的產品立下不少汗馬功勞,但只有行銷展覽、海外據點是不夠的,因為展覽完後,供應商、通路商的洽商仍有困難。因此,政府或許可以提出一定比例的貿易推廣基金,協助企業成立經貿運籌基地,建立展示中心、倉儲、物流基地,以及供應商、通路商的聯繫平臺。而國貿局對外貿協會的KPI也應有變革,才能因應廠‍商、時代的需求。

 

此外,在服務業國際品牌的推動上,政府應該協助廠商降低海外發展品牌的發展障礙。例如泰國的世界廚房和日本的酷日本計畫,整合各部會資源,協助廠商海外攻城掠地,才能強化臺灣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的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