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亞洲替代供應鏈下的臺商經營模式

亞洲替代供應鏈下的臺商經營模式

 

文:陳厚銘(臺灣大學國際企業系特聘教授/中華商管教育發展學會理事長)

 

鑒於美中關係緊張,許多企業已開始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將部分或全部生產線移至其他國家或地區,導致全球供應鏈的重新調整。

 

今年初,英國《經濟學人》提出「亞洲替代供應鏈」(Altasiaalternative Asian supply chain)的概念。該概念指出,由於美中貿易戰和科技競爭引發了新的地緣政治現象,推動了全球製造業者在亞洲尋找中國以外的新生產基地。儘管在該區域內,單一個國家難以單獨與中國匹敵,但由多個國家和地區所組成的亞洲替代供應鏈總合起來,仍然具有相當大的競爭力。

 

目前,美國積極推動友岸外包(Friend Shoring)政策,歐美日等國企業也接連將供應鏈撤離中國,轉向東南亞和印度等地,一個新興的亞洲替代供應鏈正在崛起。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企業也大幅增加對上述地區的投資。

 

由於兩岸關係緊張以及跨國經營風險管理的考量,歐美品牌大廠甚至要求臺商必須在臺灣和中國以外的第三個地區設立生產基地,才能接到新的訂單,因此「Taiwan and China +1」便成為臺商爭取歐美大廠訂單的新標配。

 

開拓新興市場和分散投資一直是政府倡導和努力實現的目標。其中,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等地區是我國政府新南向政策的重要目標國家。在當前新地緣政治風險下,臺商勢必要調整其跨國經營策略,加速其轉型升級,品牌IP化,進而賺取跨國管理的智慧財,創造臺商的第二條成長曲線。

 

今年八月底,新冠疫情後個人首度到泰國訪廠,進一步瞭解當地臺商的最新經營情況,以及地緣政治對臺商經營的影響。期間拜訪了泰達電、群光電子、展達、伊雲谷、中鼎、萬泰等多家臺商,並參加了臺大泰國校友會與泰國華商經貿聯合會共同舉辦的臺商講座。茲將訪廠心得摘要如下,以提供政府擬定政策與臺商國際經營時參考:

 

1.  現階段,臺商布局亞洲替代供應鏈時,應跳脫僅為歐美品牌大廠代工的思維,並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培育子公司成為具國際競爭力的全球創新者角色。

 

2.  臺商宜將製造業思維轉換為服務業思維,改變商業模式,由B2B延伸至B2B2C模式,並通過併購方式實現多元化經營,跨入B2C市場。

 

3.  培養國際行銷和通路人才,除了出口歐美市場外,還應開拓東協和當地(泰國)市場,以擴大市場範疇,並體現其外銷轉內銷功能。

 

4.  鼓勵旗艦廠商率領協力廠商團隊,共同開拓新興市場。團結力量大,臺灣較缺乏以國家或產業為主體的經貿戰略,臺灣應積極與當地政府洽談設立臺商投資和商貿專區,鼓勵臺商提供整套解決方案的服務模式。

 

5.  強化臺商商會功能,並透過中經院已編撰且修訂完成的泰國海外臺商白皮書,向泰國政府提供建言,有效排除臺商在投資和經營方面遇到的障礙,實現雙方的互惠共享,建立全方位的夥伴關係。

 

6.  政府應善用華僑和臺商的力量,透過他們的經營網絡和人際關係,收集相關市場資訊,並鼓勵大學和智庫在泰國建立市場研究中心,以協助臺商拓展當地市場。

 

面對目前的地緣政治風險和全球供應鏈的重新結構,臺灣的企業和政府都需要調整策略,以適應這個嶄新的環境。臺灣有潛力在亞洲替代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但必須積極因應各種挑戰,提升競爭力,同時積極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建立更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