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2024年全球與臺灣經濟展望

2024年全球與臺灣經濟展望

文:顏慧欣(中華經濟研究院WTORTA中心資深副執行長)

 

一、  整體情勢歸納:變數及不確定性主導的年代

世界貿易組織(WTO)於前(2022)年10月公布去(2023)年的經濟預測時,當時認為去年全球經貿表現將深受烏俄戰爭、高昂能源價格、通貨膨脹與貨幣緊縮等多重挑戰,致全球貨品貿易成長放緩以對抗通膨,亦擴大全球經濟衰退風險[1]。不過實際上去年美、日等經濟成長表現多高於預期,且主要地區對於通膨問題控制得宜下,2023年全球經濟出現漸入佳境之勢,但整體格局仍未脫離國際地緣政治引發的不確定因素。

隨著2024年的到來,烏俄戰火仍無停歇跡象,202310月爆發的以阿衝突也在持續進行。而更關鍵的美中關係,固然2023年底APEC會議舉行了睽違一年的拜習會,但美中貿易與科技對抗態勢依舊。更隨著美歐等西方國家出於「經濟安全」或「供應鏈韌性」目的陸續推出各項法案下,使得去全球化(de globalization)或緩步全球化(slowbalization)的現象愈發明顯,預期2024年也將維持此一態勢。

以下本文擬從回顧2023年的重要發展為起點,展望2024年的經貿情勢。

二、2023年國際重要經貿情勢回顧

(一)全球貿易並未出現疫情後的「春暖花開」反彈

過去三年COVID-19疫情造成全球健康、經濟及社會極大危機,經由各國政府的產業支持與疫苗接種政策協助下,全球經濟已逐步邁向復甦階段。然而疫情所致供應鏈瓶頸現象如貨物塞港、原物料及晶片缺貨等問題,卻引起各國高度重視並開始檢討與調整全球分工模式,甚或有降低經濟風險而尋求供應鏈韌性與經濟安全平衡的思維,不再只談自由化市場開放,再加上美中兩大強權緊張關係升溫,讓各國貿易關係反而越來越為緊繃。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國際貿易上,各國有興起採行「單邊措施」而影響貿易的現象,例如美國出口管制措施限制半導體有關的產品或設備的出口,「降低通膨法」(IRA)對先進電池關鍵原物料要求逐漸提高在地的比重,都對相關進出口產生一定影響。同樣的,中國也採行了很多灰色地帶單邊措施,例如以食品安全為由的檢驗檢疫措施,限制外國油菜籽、鳳梨、石斑魚、龍蝦等農產品輸入中國,或以中國國內有需求而限制鎵、鍺、石墨、天然砂等出口;印尼也有限制原物料出口的舉措。此外,在國際上對「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有質疑的情況下,歐盟仍對進口產品採取全球首創的「碳定價」(carbon pricing)措施。

WTO慣用的「貿易佔全球GDP比重」這個衡量經濟全球化的指標來看,最好時全球GDP的貢獻有60%來自國際貿易,2023年全球貿易對GDP貢獻,竟然回到與2008-2009金融海嘯的水準,即為WTO呼籲應注意這種去全球化(de globalization)或緩步全球化(slowbalization)現象的原因。

(二)國家安全與社會正義與自由貿易的再平衡

美國拜登政府高舉「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的基調,在2022年提出十大供應鏈檢討後,明白揚棄過去WTOFTA追求的「自由貿易」邏輯,且提出應與理念相同夥伴推動「互補性貿易政策」,強調經貿政策須考量對美國產業之衝擊,並聚焦於供應鏈安全、經濟脅迫、環境永續合作等議題。同時因為烏俄戰爭,讓過去歐洲國家篤信的「貿易帶來和平」,經濟相互依存會使得各國動武成本過高而傾向和平共存的理論破滅,歐洲國家在能源供給過度仰賴俄羅斯的教訓中理解,貫徹自由貿易與服膺成本效率的經濟邏輯,已不符現實。此外,西方國家也在供應鏈環節對遵守人權、環境等要素,從過去只是道德勸說同儕壓力改為必須遵守的法律義務的跡象。

舉例而言,美國已在20226月生效的防止強迫維吾爾人勞動法,其採取雙軌制管理,首先推定所有新疆產品都涉及強迫勞動,但進口商可舉證推翻,第二是禁止涉及「特定新疆企業」的產品,因此棉花、番茄及多晶矽等都在其列。至202310月發展,越南銷往美國有5.4億美元,有一半因為無法證明其貨物不含來自新疆元素,而被海關拒絕入關,主要是電子用品、紡織鞋襪類等。馬來西亞貨物也開始面臨這個問題,包括太陽能板、半導體零組件。

此外歐盟議會與理事會也在去年12月對「企業永續盡職調查指令」達成共識,該指令俗稱「歐盟供應鏈法」,其要求各行業「大型」的歐盟與非歐盟企業,其供應鏈運作不可以有剝削勞工、製造污染等行為,且不僅要求企業本身與關係企業外,包括其上、下游供應商都要符合,也就是如臺灣中小企業即便不是受規範的對象,但是大企業的合作廠商下,同樣會受到歐盟指令的要求。特別是歐盟指令對不配合的大企業訂有罰則,且可要求大企業不要再跟不符人權或環保的供應商合作,透過「供應鏈內自我監督」的模式,來達成供應鏈對人權環保社會正義的確保。

換言之,當前各國可能認為永續經濟成長、維持和平與國家自主安全、減少貧富差距與公平平等,才是政府優先政策,有時是與自由貿易有所違背。這也是張忠謀先生曾有國安、經濟與科技領先已凌駕全球化之上之感嘆的由來。

(三)主要國家追求對中國「去風險化」之同時,也致力於穩定雙邊關係

20235月舉辦的G7峰會,已正式申明G7國家無意與中國脫鉤或轉向保護主義(decoupling or turning inwards),而是認識到為了確保經濟韌性,G7需要落實去風險和多元化(de-risking and diversifying)策略。從貿易數據觀察,美國與中國貿易關係上確實有點漸行漸遠,中國產品在美國市佔率明顯降低,在2018年美中貿易開打前,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市佔率平均有21%,但至202310月只剩下14%;中國在歐盟市佔率的降幅略小,僅從22%降低至20%;中國在日本市佔率也從最高26%降至22%。

即便各主要國家有尋求降低過度仰賴中國的風險,但與此同時仍期望降低與中國的緊張關係。例如美國拜登政府部會官員除了陸續造訪中國外,也邀請中國習近平主席在APEC峰會期間,另外安排拜習會,展現出即便「科技與經濟競爭」大勢不變,但期望建立對話機制並訂出「護欄」(guardrail) 的作法,以避免發生意外衝突的風險。同樣的,澳洲總理Anthony Albanese202311月訪中前,宣布暫停與中國在WTO關於葡萄酒反傾銷稅等訴訟,再加上中國也放鬆了對澳洲大麥、煤炭、木材等商品的限制,澳中關係也朝著貿易休兵的方向推進。國際情勢若能和緩,對於全球貿易都是福音。

(四)臺灣國際經貿合作有顯著發展

2023年對國際社會可能是多事之秋,但對臺灣國際經貿空間拓展上,絕對是豐收年,「臺美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在20236月完成五項議題協商並簽署「臺美倡議」的首批協定(first agreement)。臺美首批協定是拜登政府上任後與外國所展開與簽訂的第一部貿易協定,即便未包含傳統貿易協定的所有元素,但仍提供了許多效益,包括臺灣產品輸往美國通關的便利度,例如雙方查詢點應在20日答覆對方業者問題;未來「新臺幣75000元」(2500美元)以下快遞貨物,可用郵件包裹簡便通關;又臺美雙方確定「電子發票」效力如同實體發票。其次臺美首批協定簽署後,凸顯美國挺臺的象徵意義,也對美國盟友有示範與激勵效果。

隨後臺灣與加拿大在202310月也完成「投資促進及保障協議」(FIPA)相關談判,其解決臺商在加拿大可能來自日常運作、行政程序繁瑣、監管不透明等投資經營問題,且提升保障我業者主要投資領域,例如金融保險、批發零售、藥品與醫用化學投資、資訊業者等。更重要的,加拿大符合美國「近岸回流」、「降低通膨法」政策訴求,且加拿大擁有鎳、鋰、鈷、石墨、銅、錳等製造電動車電池所需的豐富礦產原料,可以是臺灣企業在北美地區尋求合作的根據地。此外臺灣與英國也展開「深化貿易夥伴關係(ETP)」協商,優先討論投資、能源與淨零碳排及數位貿易領域,並以簽署備忘錄(MoU)為目標。

這些國際經貿活動固然還未包含可降低產品關稅的規定,然而臺灣長期訴求「堆積木」(building block) 方式來逐步完成協定簽署,因此從先建立官方對話、維繫制度性對話頻率與領域,才有機會走向雙方可洽談FTA的成熟時機。

 

三、2024年全球及我國之經濟預測

如前所述,2023年出現的動盪與不安,這些不確定因素預期仍將主宰著2024年的前景。

外部因素之不確定因素,主要為烏俄戰爭後續發展不明,再加上以巴戰爭是否會擴及中東國家的不安感,可能影響油價以及各國通膨走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亦在202310月公布經濟預測,預計全球經濟成長速度放緩,實質GDP增長率由2022年的3.5%跌至2023年的3.0%2024年的2.9%[2]

至於中國仍擺脫不了房市、地方債務等問題,主要國際機構(如花旗集團、經濟學人、摩根大通等)普遍下修對中國2024年經濟成長率,最近期S&P Global預測為4.60%。對於美國、日本、歐元區等經濟成長率預測,也都認為將低於2023年成長表現,美國為1.61%、日本為0.88%,而歐元區2024年全年成長率預估為0.53%,乃連續兩年成長率都低於1.0%。[3]

2023年的景氣發展雖然倒吃甘蔗,但對於如臺灣、南韓與新加坡等出口導向國家,因全球貨品貿易走緩,再加上地緣政治情勢緊繃、廠商仍在調節庫存下,2023年的經濟表現都不如預期。但也因基期偏低,則2024年這些外貿導向的國家都會有高於2023年的成長率,S&P Global預估臺灣為3.04%,南韓與新加坡經濟成長率則在2-2.5%之間;國內智庫中經院也預估臺灣2023年經濟成長率為1.38%,但2024年預測將有3.03%。整體而言,目前外界預估2024年全球經濟走勢,都是相對弱勢的表現;對於臺灣而言,2024年雖有成長但也相對和緩。

四、結語:2024年之展望

2024年經濟走勢上仍將維持弱勢,同時在國際政治上亦將出現更多的變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2024年將是全球重要民主國家的大選之年。在亞洲地區,由我國的總統與國會選舉作為序曲,接著4月開始印度、印尼、日本也都將陸續舉辦國會及總統大選。歐洲從2024年中開始,也陸續進入英國大選、歐洲議會與執委會的接續改選,並以年底眾所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作為終點。這些大選結果對各國政策走向都具有動見觀瞻的影響,也可能是2024年全球經貿環境的變數來源。

全球供應鏈在這幾年正面臨重大的重組,也是美國、歐盟等國「去風險化」政策強勢力導下之展現,然而新佈局的供應鏈結構尚未穩固,臺灣身為供應鏈盤根錯節的一環,我們的供應鏈韌性及參與連結性,無疑受到2024年各國及全球供應鏈變局的影響,企業除需要更高的敏捷性及彈性外,更需要提高對國際政經及地緣政治局勢的掌握及瞭解,方能與時俱進,有效管理變局。



[1] WTO, “ Trade growth to slow sharply in 2023 as global economy faces strong headwinds”, October 5, 2022, https://www.wto.org/english/news_e/pres22_e/pr909_e.htm

[2] IMF, “ Global recovery remains slow, with growing regional divergences and little margin for policy error”, October 2023, https://www.imf.org/en/Publications/WEO/Issues/2023/10/10/world-economic-outlook-october-2023

[3] 中華經濟研究院,2023年第4季臺灣經濟預測,https://www.cier.edu.tw/t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