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點】經濟復甦的深層意涵

經濟復甦的深層意涵

文: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隨著出口、投資都回溫,內需也有保持一定的熱度,整體經濟呈現復甦的現象。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展望中心的估計,今年(2024)臺灣的成長可達3.10%,遠遠優於去年的1.41%。不過,根據中經院最近的1月份採購經理人指數調查,最近景氣的復甦還是有不少值得憂慮及深入探討的意涵,說明如下:

第一、不平衡的復甦:目前,製造業的表現不如服務業。製造業中表現比較好的包括紡織成衣、化學生技,紡織成衣和內需的復甦以及奧運在即、機能性紡織需求增加有關。化學生技則和最近紅海恐攻、油價上升,以及疫病、傳染病再起,對生醫藥品需求增加所致。雖然電子光學、電子機械設備表現仍然平平,處於緊縮態勢。但電子光學產業中,和AI相關、筆電的換機潮、晶圓代工的先進製程,依然相當熱絡。此外,電子機械設備產業中,和淨零排放、AI半導體相關的領域需求仍然相當殷切。

在服務業中,住宿餐飲、金融保險業表現比較好,零售業則處於春節前的淡季,運輸倉儲則受到航運紅海恐攻的影響。

第二、股市和基本面的脫勾:最近臺灣股市狠狠漲了一波,但基本面的好轉仍然很慢。其實股市是景氣的領先指標,加上中國經濟表現不好,釋放資金動能至其他亞洲國家。其次,AI的需求增加,帶動相關的產業鏈回溫。另外,半導體雖然有過剩產能,但先進製程受惠於AI5G、軍工武器、飛彈的需求,比較不受影響。尤其是台積電公司權值大,股價每上升1元、加權指數上升8點左右,最近台積電股價上漲了近100元,也推升了臺灣股價指數大幅上揚。在股市熱絡的情況下,也會有基本面全面好轉的錯覺。目前不少產業仍處於盤整局面,值得審慎觀察。

第三、服務業的景氣也出現了疲軟的現象:1月份的服務採購經理人指數由56.0%降至53.5%,雖然仍處於擴張的50%之上,但有轉弱的跡象。尤其是零售業的指數下滑至45%左右,餐飲旅遊的指數也由70%的高點下滑至55%左右。從2023下半年開始,國內對外旅遊增加,反而對國內消費熱度不如以往。值得政府透過活動、事件行銷或是相關刺激內需的政策,才能維持內需的溫度。

第四、產業的M型化更加明顯:最近,在ECFA架構下,傳統產業面臨中國大陸對12項石化產品的貿易壁壘調查,以及後續的工具機、石化、紡織的宣布提高關稅,加上臺灣又沒有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東南亞國家出口大陸相對臺灣擁有優勢。在前述困境下,產業更加M型化的現象也值得政府注意。

在出口接單仍不如理想,企業苦苦等待春燕之際,政府也應該選擇可以操之在我的部分加強力道,例如在內需上透過購物節的規劃、國民旅遊的強化、針對數位、綠色轉型、商業自動化等領城提供反景氣循環的租稅優惠措施,來加速、擴大企業投資。如此才能強化整體產業的成長力道,維繫景氣成長於不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