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劃】2024年大選後臺灣經濟新局面

2024年大選後臺灣經濟新局面

文:王健全(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一、前 言

2024113日總統大選後,臺灣順利選出賴清德先生擔任中華民國第十六任總統。不過,賴清德總統過去支持臺獨的刻板印象,也可能引發兩岸緊張的態勢。在520日總統就職前,中國大陸會不會有更嚴厲的貿易制裁及相關的政策出爐,也引發國人的關切。至於內部經濟,太依賴半導體、電子資訊業的產業M型化現象,壓力開始發酵,也牽動總統大選時,年輕人不滿藍綠無所作為,加上高房價、青年低薪情況都無從解決,也改變了他們的投票行為。這些議題都期待新政府能夠有所作為。 

二、當前重要財經議題及挑戰

接下來,我們針對前述的兩岸緊張、地緣政治、產業M型化、青年低薪、高房價等議題加以分析。

(一)兩岸緊張態勢的正視

如同前述,臺灣的產業發展必須以兩岸的和平做基礎。尤其是最近ECFA的貿易壁壘調查,從12項石化產品,到機械、石化、紡織等,幾乎所有ECFA早收清單均納入取消關稅的對象,這種切香腸式的凌遲,乃至取消整個ECFA,對產業的影響不容小覷。取消了ECFA的租稅優惠、臺灣廠商又沒有RCEP的加持,加上最近各國提出「臺灣+1」(兩岸緊張態勢,導致外商要求廠商除了臺灣之外要有至少一個海外生產據點),將來傳統產業將更弱勢,產業M型化、被迫外移對臺灣就業機會的創造帶來更大的壓力。

(二)因應地緣政治、企業海外投資布局的風險

在美中貿易/科技戰、地緣政治的威脅下,臺灣企業也被迫海外布局,增加企業營運成本及營運風險。政府也應予以協助,不管在資訊上、外交上,乃至背後扮演協調的角色,只有政府在廠商海外布局時做企業的後盾,政府在需要企業配合時,企業才會買單。

(三)太過依賴半導體、電子資訊業,形成產業M型化的風險

臺灣目前在出口、貿易順差、產值上太依賴半導體及電子資訊業,將導致企業不夠多元化的風險。尤其是地緣政治的影響下,產業更是瞬息萬變,產業太過傾斜於半導體將使臺灣面臨更大的風險。因此,除了政治上加強槓桿資源、和國外政府、企業廣結善緣以分散風險之外,加強上下游的縱深,以及橫向的擴散效果(加強半導體和其他傳統產業結合,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才能使臺灣產業更多元化、更安全。

(四)青年低薪的躺平風險

目前,政府基本上以提升基本工資、福利措施,來紓解青年低薪問題。不過,青年低薪不能只有租稅優惠或提高基本工資,這只是治標而不治本的做法。因為提高基本工資或租稅優惠永遠趕不上物價的膨脹。長期而言,必須透過產業政策,包括透過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將超額儲蓄、保險資金導入服務業,提升商業模式、擴大應用規模、創造更多高階的就業機會,高學歷的年輕人才有用武之地。

(五)房地產價格太高的風險

臺灣的超額儲蓄率14.8%,亞洲第二,僅次於新加坡。房價如果去掉公共設施,雙北房價所得比應該是全世界前十名,而臺灣社會住宅不到1%,亞洲倒數。同時,選舉時政治獻金有相當大比例來自房地產,媒體的廣告也多數來自房地產,而且不少媒體本身就是房地產業者。在資源、資訊受到壟斷之下,房地產的價格自然居高不下。

三、因應策略:選後臺灣經濟新局

面對上述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提出若干因應對策,為選後經濟新局鋪路。

(一)兩岸緊張態勢的消弭及分散出口市場

除了九二共識之外,尋求其他可能的替代方案來強化兩岸的溝通,甚至在美國牽線下促成雙方有正式的溝通管道,同時,臺灣也應該檢討目前國內無產製或產值不大的項目,開放給大陸產品進口,釋放善意,以降低兩岸緊張情勢。

(二)海外投資布局的協助及建構雙向投資生態系,以降低產業化空洞化的風險

企業海外投資布局可能面臨產業空洞化,如何透過租稅優惠、輔導體系的規劃,使得企業可以在海外投資之餘,建立人才、資金、技術的雙向流通生態系,才能避免產業空洞化的現象。

除此之外,我們也提出二點建議以重新尋求臺灣經濟的新定位。第一,公協會協助整合廠商,政府則在背後協助,提高廠商的談判籌碼。中小企業在海外很難跟投資當地國的政府打交道,如果公協會可以組成,假設100家以上廠商,保證在當地國提供一定金額的投資、一定的就業機會,甚至設置人才培訓學校。進而換取對方政府的綠色通道、土地租金的優惠,乃至部分的經濟特區,都對廠商有很大的助益。如果不是邦交國,政府也可以在海外透過經貿辦公室、外貿協會及其他半官方管道予以支援。

第二,建構臺灣成為全球運籌樞紐及亞太營運總部。隨著企業的海外投資,特別是半導體產業的對外投資,我們擔心人才、技術、資金、產業的空洞化。因此建立臺灣為高科技的樞紐、亞太地區的運籌總部,透過雙向投資、人才、資金的雙向移動,建構一個雙向循環的生態系,使臺灣避免產業空洞化,而且可以重新定位臺灣經濟及產業(見圖1)。當然此一重新定位,必須有政策的支援包括:租稅優惠、人才與法規管制的鬆綁,以及尋求在海外資本市場雙重掛牌、政府基金等協助。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1 發展臺灣成為全球運籌樞紐

 

(三)產業多樣化的布局、降低產業M型化的風險

在建構科技產業的完整供應鏈上,政府也應該加強科技和傳統產業的鏈結,例如:晶片應用於無人機,可協助農業的施肥灌溉;晶片用於醫材可做達文西手臂;晶片用於人體生理訊號的醫療感測;晶片用於汽車電子化等,均有助於驅動傳統產業的競爭力。上述方向賴總統的白皮書已有著墨,不過,如何配置資源、具體落實才是關鍵。

除了前述使用科技與傳統產業的結合,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之外,強化服務業的鬆绑、產業化,將龐大的超額儲蓄、保險資金導入長照、國際醫療、金融理財、都更等計畫,才得以提升服務業的商業模式、擴大經營規模、創造更多高階的就業機會,並減少房地產飆漲的機會。而徒法不能以自行,必須賦予服務業主管部會鬆綁、產業化的績效指標(KPI),甚至建立若干跨部會合作的KPI,才能真正落實服務業產業化的目標。

(四)透過社會運動給予政府壓力、解決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的夢靨

賴總統的選舉政見以建設更多社會住宅、提高囤屋稅、提供青安貸款等來解決高房價問題。不過,這些都只是短期措施。由於低利率、房地產持有稅率太低,太多的超額儲蓄,加上房地產業者的選舉政治獻金、壟斷廣告,房價欲下修,除非兩岸關係惡化、少子化更加嚴重,否則短期內恐怕不容易。最後必須掀起一場社會運動,對政府施予壓力,從稅制、政治獻金、廣告等予以節制,並調查各金融機構是否超貸資金給房地產企業等方向多管齊下,才有機會紓緩問題。

(五)科技安全的正視

隨著臺灣半導體的海外投資,技術、專利的外洩可能會愈來愈嚴重。過往日本退休工程師因為前往韓國協助面板產業的發展,導致日本面板產業,以及和面板相關家電產業技術的外流,值得重視。最近,臺灣前往日本投資半導體,相關的技術保護及避免外洩至韓國或其他東南亞國家,也值得政府預先規劃。

(六)透過投資抵減優惠,尋求產業全面的二次升級轉型

當前臺灣面臨數位、綠色雙軸轉型的考驗,同時面臨缺工、商業自動化的壓力。因此,政府可以考慮透過投資抵減優惠加速企業投資數位轉型、綠色轉型,以及產業自動化投資,進而達到擴大投資及產業升級轉型的雙重目標。 

(七)類主權基金的推動

在全球競爭壓力下,如果缺乏足夠的產業政策工具,將無法塑造快速的結構轉變,尤其在汽車電子化、綠能產業、生醫產業等具有高度潛力,又有高度國際競爭的領域上。但臺灣受制於租稅優惠的保守、補助經費的不足,如果缺乏嶄新的政策工具,將落入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困境,因此我們建議「類」主權基金的設立。「類」主權基金有別於主權基金,不完全是財富投資為主,還包括部分的產業政策功能。而且不是由政府主導,而是由政府、民間共同出資,並由民間公正人士主導,將來投資標的、投資績效將上網公開、透明化,以昭公信。